![](https://img.haomeiwen.com/i6224950/43f1cedb4ac950bf.jpg)
一、史书记载
雷丸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也是一种真菌类药物。
陶弘景曰:"……今出建平(今河南水城)、宜都(今湖北宜都、宜昌)间,累累相连如丸。"
苏敬曰:"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指湖北房县)、金州(指陕西安康)。"
李时珍曰:"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故雷丸之名系依其形态与疗效而得名。
二、来源
为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
三、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浙江等省区。
四、采收加工
多在秋季采挖,大的选出作药,拣净杂质,去净泥沙,晾干即可;小的留种,继续培养。
五、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相互交错而成)。无臭,味微苦,嚼之初有颗粒感,微带粘性,久嚼无渣。
六、功效与药理
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近年来药理实验证明,雷丸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且对于放化疗患者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1、驱绦虫作用:体外试验。将绦虫节片分别置于37℃的5%~30%雷丸浸出液、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雷丸组的绦虫节片可于2小时40分钟~9小时内死亡,而生理盐水组于9小时后仍生活如常,一般可继续生存24~30小时。
被雷丸驱除的虫体,大多数已失去活力,虫体节片,特别是细节已被破坏。雷丸的驱虫作用不是麻痹虫体,而是破坏虫体。雷丸素在肠道内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作用,使虫体节片溶解破坏。
由于雷丸素不耐热(一般在60℃以上即失效),因此,不能以雷丸煎服,而用其粉剂内服。
2、抗阴道毛滴虫作用:在含5%煎剂的培养液中,经5分钟后,大部分虫体产生颗粒化变形,但个别虫体仍有活动。
3、抗肿瘤作用:雷丸素不论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3.3%~69.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