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
净化用语环境,让表情达意更温馨——写在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净化用语环境,让表情达意更温馨——写在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1-01-08 20:35 被阅读0次

    净化用语环境,让表情达意更温馨——写在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公布之后

    素有“语言啄木鸟”之称的语言文字类权威杂志《咬文嚼字》在公布了“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后,于2021年1月6日又向社会公布了“2020年十大语文误差用语”。仔细审读罗列出来的这些误用语,它们都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很多都是高频用语。尽管开列的十个词条的分析有的值得商榷,但总体上反映出当下语用环境还有很大净化的时空。当然,语言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新词新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特定语言环境的限定,决定了用语的特定指向性,局部性的用语放置到大语境下可能会出现误差。但是,这也不是乱用错用语言的理由。

    作为表意性文字,汉语言与表音性的语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而且在具体使用时还要兼顾语法规范。简而言之,要正确、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除了语音、字形、字义要正确,还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而从评选出来的十个语用错误看,因为仅止于词汇的层面,没有涉及句子,也就无关句法结构。不过,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规律性。从语言单位上看,汉语言由语素、词语、短语、句子、句群五级单位组成,即每一级下层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组合成高一级别的语言单位。要符合规范,不仅要使用语义准确的语言单位,还要注意各级单位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就单句而言,其基本特点是表达完整的意思,并且具有特定的语气。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基本上才能称得上为句子。之所以说是基本上,而不是完全,是因为单句是由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而不同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顺序也不同。按照传统的语法规范的要求,常式句的句子成分除了独立语外,一般的顺序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定语。也就是说,正常表达交流的规范用语只有遵循这样的规则,才符合语言使用的习惯,如果违反这一规则,就是语用的错误。

    简单谈及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语法规范使用应注意的问题,回到“语文差错”本身问题的探讨。作为人类专属性的交际工具,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语言的存在形态看,简单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两种。不论是面对面的口头表达,还是以文字的方式交流,都离不开文字词汇;而要准确地表达,收到良好的交流效果,遵循汉语表达习惯,正确使用是前提。

    既然文字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而且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那么要准确使用,就关系语言的读音、字形和语义三个方面的问题。就读音而言,汉字除了有声调的变化,还存在多音和同音的现象:不同的声调不同的汉字对应,同样的声调有多种汉字对应,同一个汉字还有多种读音。这种音形义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给汉字表达交流带来很大的麻烦。(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问题不大,因为交流双方的交流语境是封闭性,约定俗成的。)而要避免错误的发生,只有把词语放置到具体的语言场域中,而且要明确描述的对象。否则,就会出现很多的不确定性。像“新冠”的“冠”,从读音的角度看,它有平声的第一声和仄声的第四声,没有特定语境的限制,单独使用,不知所云。比如可以是冠冕堂皇、衣冠楚楚,也可以是弱冠之年、角逐冠军等。同样,像“guàn”,读这个音的汉字常见就有“观、惯、灌、冠”等,如果仅仅从读音,而没有语境和表达对象的限定,很难确定。很显然,当把词语与相关的词按照一定意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缀连在一起,它的读音也随之确定下来。由之,在使用词语表达交流时,注意词语的多音和同音特点,并明确其描述的对象,才不至于出现错误。

    汉字的多音和同音特点为准确使用语言造成很大的麻烦,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字形的问题。同音多字,或同字多音,仅仅从语音上很难确定词语的使用,像“戴口罩”的“戴”、“副作用”的“副”、“宵禁”的“宵”等,由于同音词的存在,导致在使用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造成这样的乱象,一个方面是用词时没有清楚词语本身的含义,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同音现象。只有明确了词语的准确意思、具体描绘的对象和特定的语境,才不会出现把“挤兑”误为“挤对”、“副作用”误为“负作用”的情况。与字形字音紧密关联的就是字义,字义就是汉字指称的内容,汉字单独存在时,其表意的不确定的,只有把它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以描述具体的对象,它的意思才会确定下来。意思明确,字形随即也就固定。总而言之,就词语的使用而言,要避免错误的发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最基本的原则。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因此,表达交流要收到理想的效果,准确地使用词语非常关键。

    综合分析日常生活使用语言出现的差错,除了词语音形义的原因,不清楚词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也是重要的方面。就评选的“十大差错”看,“杏坛”与“杏林”不分、“叹为观止”的误用、“科创板”与“科创版”的错乱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就出现差错的类型看,有对专业名词使用对象不清楚的,有对新词新语内涵不了解的,有对熟语,特别是成语使用范围、对象和色彩不明晰的等等。也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语言环境的混乱,也为准确地交流沟通设置人为的障碍,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语言之美,美在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够顺畅地沟通,能够真实意思准确的传递出去,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以语言学科教学为主业的打工人,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应尽量做到少出错,甚至不出错。只有这样,在以语言为工具传道受业解惑时才有底气。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戒除经验主义和望文生义的侥幸心理,以科学严谨而审慎的态度对待表达交流的媒介,即使是寻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也尽可能做到规范用语。因为语言是反映社会和时代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时代快节奏发展催生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与此相匹配的就是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而且它们都带有专属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像内卷、区块链、柠檬精、霸陵主义等。如果不时时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对出现的新词新语就不可能准确理解。一旦遇到,再以“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对待,很可能会贻人笑柄。

    汉语言作为母语博大精深,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恰似韩麦尔先生对待祖国语言法语般。而要做到这些,爱是前提。发自内心喜爱,然后在使用语言时才会怀有敬畏。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为净化语言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理由相信,像《咬文嚼字》杂志一年一度必备的文化大餐“十大语文差错”将会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附:《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戴口罩”误为“带口罩”;“共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螺蛳粉”误为“螺丝粉”等差错上榜。

    一、“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新冠”几乎每天都在各类媒体中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àn。“冠”是个多音字:读guā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àn,动词,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棒状突起而得名。 “新冠”的“冠”取“王冠”之义,名词,当读guān而不读guàn。

    二、“戴口罩”误为“带口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关宣传中常被误为“带口罩”。“戴”指把物品加在能发挥其功用的身体某一部位,“带”指随身携带、拿着某物品。“戴口罩”指将口罩正确地加于口鼻之上,“带口罩”即随身携带、拿着口罩。显然,“戴口罩”能阻止病毒入侵呼吸系统,而“带口罩”无法隔绝病毒。

    三、“共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共渡难关”成为一个高频词,其中的“渡”常误为“度”。“度”与“渡”均可指跨过、越过、经过,古汉语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与时间概念搭配,如度日、欢度佳节;“渡”与空间概念搭配,如渡河、远渡重洋。难关,本义指难通过的关口,是空间概念,与之搭配的应是“渡”而不是“度”。(商榷之处:在现代汉语中,“度”多用于时间,如“欢度春节”,“渡”多用于空间,如“远渡重洋”;在古代汉语中,“度”“渡”是古今字,常通假共用,如“关山度若飞”(现汉该用“渡”)。在现代汉语中,“难关”不实指空间“难渡之险关”,而实指时间“难度之时期”;“难关”既指时间,“度过”何错之有?“难关”该用“渡过”?如果说“渡过难关”已约定俗成,积非成是,那另当别论;如果说“度过难关”不是而非,那与规定及用例抵触,大错特错!欢度佳节、共渡难关……如此区分,于理何在?——邓木辉老师)

    四、“杏林”误为“杏坛”。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危险,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做出重大贡献。不少诗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来称颂他们,但“杏林”常被误为“杏坛”。“杏林”与三国吴人董奉有关,据说他看病不收钱,只要求病愈的人在他家附近种杏树,病重者种五棵,轻者种一棵,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医学界。“杏坛”则与孔子有关,相传孔子曾于杏坛之上授业,后世便称讲学之地为“杏坛”,现泛指教育界。

    五、“宵禁”误为“霄禁”。在报道国外防疫措施时,“宵禁”频频见诸各种媒体中,但常常被误成“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间活动。大多数人白天要工作,所以许多国家只限制夜间活动。为防疫而宵禁,根本目的是减少非必要的人际接触。“宵禁”与云、天空无关,不能写成“霄禁”。

    六、“挤兑”误为“挤对”。在新冠疫情威胁下,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几近崩溃边沿,不少媒体称“医疗资源出现挤对”。其中的“挤对”应为“挤兑”。“兑”即兑换;“挤兑”本指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发行银行兑换现金的现象,严重时会使银行崩溃,失去兑付能力。医疗资源被挤占,可类比为“挤兑”。“挤对”指逼迫别人屈从, “医疗资源出现挤对”说不通。

    七、“副作用”误为“负作用”。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负作用”,这里的“负作用”应为“副作用”。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对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疗作用的是“主作用”,对治疗无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负作用”。

    八、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截至2020年年底,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000万,病亡人数超过35万,均居世界之最。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称:美国疫情防控形势,让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个成语,表示所见事物好到了极点。新冠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不能用“叹为观止”形容。

    九、“科创板”误为“科创版”。2020年11月,蚂蚁集团发布暂缓上市公告,其中将“主板”“科创板”错成了“主版”“科创版”。“板”指板块,本指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单元,引申指具有共同特点或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主板”“科创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取“板块”之义。“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图形的底子,“版块”仅用于报刊、节目中。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主板”“科创板”,不能写作“主版”“科创版”。

    十、“螺蛳粉”误为“螺丝粉”。2020年,广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蛳粉走红。不少商家在宣传时错把“螺蛳粉”写作“螺丝粉”。螺蛳,淡水螺的通称,一般个体较小,可食用,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螺丝,是螺钉的俗称,通常用金属制成,是圆柱形或圆锥形的零件,杆上带螺纹,用于连接、固定。螺蛳粉以螺蛳为主要食材,和螺丝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净化用语环境,让表情达意更温馨——写在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tq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