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剧
《陆王》:夕阳下奔跑的日本轻工业

《陆王》:夕阳下奔跑的日本轻工业

作者: forrestneo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20:22 被阅读0次

    我近距离接触民族制造业,是在温州。

    我曾到过温州的小镇,就在温州东站旁边,整个村子都是六层联排小楼,深绿的河水缓缓流过,河两边的村民一部分靠收房租度日,另一部分则把自家底层改造成制鞋车间。生产的无非是塑胶凉鞋,成捆的码在门口,包装好的箱子堆在道旁,机器旋转着,黄昏的时候走过店前一眼望去黑暗深邃。炎热的夏天,店主穿着背心裤衩,进进出出说着听不懂的温州话。

    有人说温州话和日本话一样听不懂,我是认同的,但是日本的制造业真的已经穷途陌路了。

    日本的制造业,堪称后工业时代的活化石,很多百年企业依然屹立不倒,有两家甚至号称已经传承千年。

    说是活化石,原因一是存续时间久,这和日本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关系,想想中国有哪个企业能活过军阀割据和14年抗战。二是技术古老,很多企业依然在用老旧的机器在生产。这和日本战后快速进入工业化时代,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分不开。在完成产业链升级之后,出口型经济爆发出无尽的活力,多年之后依然尾大不掉。

    说起来,我也曾经在学校的校办工厂里见到过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的车床,还有一张可能是从德国人那里搞到的图纸。中国的工业化全盘照抄苏联,而苏联呢,又是学习的德国。日本也想学德国,但是很快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就拿汽车来说,早期日本汽车质量也不行,但是靠着低人力成本和宽松的政策,很快地更新换代,虽然跟活棺材一样,但是销量很好。

    日本企业是低成本化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市场细分做的不好,奢侈品没有几个品牌在日本。

    在技术创新领域,日本是以战术弥补战略,拿着一战的装备打二战,这种事也就日本能干出来。用战列舰打航母,最后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但是日本企业在抓痛点这个技能上真是点满了技能点,就拿零式战机来说,在很差的技术水平上,强行造出来满足技术性能要求的飞机,军方非常满意,开心死了。

    日本制造业往往是从小作坊开始发力,迎合市场,扩大生产,技术升级,走上一条整合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道路。

    与此不同的是,日本的大财团,三井之流控制的是能源电力银行等民生部门,制造业只是银行的赚钱工具。这一点从日本很早就开始进行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就可以看出。企业在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时,首先要向银行申请贷款,表面上银行只是收回贷款,实际上银行是真的控制了资本。要知道日本近三十年一直处于低利率时代,银行放贷意愿强烈,而需求不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里,一多半都是银行的贷款,那到底是企业家在经营企业还是银行在操控企业家?

    如果是中国的小企业,真的很难贷款,甚至有些早年的不愉快经历,导致发誓不去银行贷款。

    故事的一开始,日本某县乡下,往日辉煌的鞋都风光不再,仅存的几家小作坊正在破产清算。产品滞销,订单减少,是每个夕阳产业的眼泪。而年过半百的家族鞋厂当家人一反常态地计划加大技术投入,搞所谓微创新和技术嫁接,扩大生产线,是什么给了他勇气?

    是厂长看到了运动鞋的巨大商机,打算转型。

    说到转型,原有小作坊生产不需要多么复杂的产业链。而一旦技术升级,就需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和资金链,原料从哪里来,工艺流程如何制定,产品销往哪里,这些都是需要搞清楚问题。大公司在进行转型,或者说是开新产品线的时候,往往要进行大规模调研,找专业团队进行研发,重金打造,甚至不惜直接买下拥有新技术的企业。

    而小企业,则只能孤注一掷,以贷款和路演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拉拢技术合伙人(画饼),充分利用现有员工(拼命压榨员工),快速迭代,等着起飞。这么看起来,同样是纵向一体化,大企业和小企业是不一样的,大企业是蚂蚁群,而小企业是单细胞。

    小钩屋,作为一家祖传四代年逾一百的制鞋工坊,曾经有机会进行产业升级,但是在厂长父亲一辈时失败了,以老会计的年龄推算,当时应该在1980年前后,当时的很多传统企业确实确实转型成功了,比如任天堂,最早是生产纸牌的,趁着产业转型,竟然成了游戏界的一霸。但是作为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微创新,成功的概率很低。

    但是这一次,厂长选择愚公移山,父亲转产胶底分趾袜不成功,那就儿子接着转产,子子孙孙无穷尽,就算要把祖宗本赔干净也要造出被市场接受的胶底分趾袜,这很正常呢,要知道日本人想灭亡中国的路线图,就是先灭琉球后攻朝鲜占东北的那个计划,可是在明朝就已经提出了,在死脑筋这一点上,没有那个民族比得上日本。

    而厂长手里有什么筹码呢?可以说是一把烂牌。

    一块不大不小的自家祖传厂房,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宽敞明亮得好像教室,高高大大还铺着木地板,让人有种画上三分线打一场篮球的冲动。

    一仓库的废旧缝纫机,因为这些型号都停产几十年了,每天拆了东墙补西墙,不知道还能用到几时。

    一身贷款,令人称奇的是对接的信贷员不但负责给他申请贷款,还负责找技术合伙人,堪称厂长亲儿子

    不到15个员工,平均年龄六十岁,看起来也不会有年轻人来应聘,毕竟厂长家二代都不想继承家。当然了,日本人没有退休和辞职概念,一直要干到死,要死在缝纫机旁边才算完,要按平均年龄80算起来,也就是最多还有15*20*200=60000个工作日可以用,要知道员工和缝纫都是消耗品。

    一名会计,表面是财务总监,实为厂长二大爷,专门负责痛说革命造鞋史,全剧的历史沉重感全靠他来渲染。

    不孝儿子一只,大学读的是自动化,却找不到工作,目前主业是面试,话说宫崎骏家里是生产飞机尾翼的,新海诚家里是建筑公司,日本的年轻人宁愿去画漫画都不愿意继承祖业,觉得传统行业无趣又夕阳,真的怀疑不是亲生,王思聪什么时候继承万达呢?

    匠人精神,看了台湾人写的日本经济危机著作,里面讲工匠精神,说工匠精神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时产生的,需要的是主流型人才,是以经验代替科学,是日本丧失竞争力的表现。所以说匠人精神,就是在说战术上的勤奋可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有这样的资源,要说山穷水尽,真的贴切。

    真正的转机在于市场调查,厂长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了用户的痛点,跑步伤腿。要说厂长别的什么都不会,但是聊天套取信息这点,很厉害,所谓说着无心听者有意,能够学会倾听,真的是做好产品的前提。

    这次真的发现痛点了,很多中产阶级都喜欢参与长跑,以示身份的象征,可是最后半月板损伤才是中产象征。

    片子里说跑步姿势不对是因为鞋底太厚,而做薄鞋底又不耐用。一下子设计方案和技术瓶颈都摆上了桌面,这时候,就需要技术合伙人了。

    亲儿子信贷员上线,提供了一个走投无路的老年破产技术宅,以一个近乎免费的合同达成了py交易,技术入股。生产的材料,一不小心就打破了业界纪录。在庆功聚餐会上,厂长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小目标,先当个业界第一。原来,祖传的愚公移山并不是造胶底分趾袜,而是做世界第一的鞋厂。

    有了产品,还要宣传。厂长亲自上门推销,说服瘸腿运动员穿上自家鞋,然后奇迹发生了,运动员竟然站起来了,他跑起来了,他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报纸和电视都在播《养生跑鞋挽救残疾运动员:百年老店如何把握新商机》的专题报道。我不禁要问,这硬广告打的真是好,尾款什么时候结一下。

    假想的竞争对手,造粉鞋的巨无霸鞋厂,恍然大悟,开始四处拆台,斩断供应链,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不过没定用,因为击垮厂长的只能是银行。

    屋漏偏逢连夜雨,机器不凑巧地坏了,无法修复,银行也不想继续贷款,没钱继续玩了,小钩屋惨遭收购。

    厂长最后真的成了名誉厂长,经营权和所有权实质性分离,下一步就是管理层洗牌,上演一场分庭抗礼的好戏了。

    陆王这个片子,投资方可能本来想拍日本民族企业振兴,结果拍成了大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兼并有技术闪光点的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在日本真的只能是原始,既没有锁箱制度,也没有单据合同管理,可以说是骗贷者的天堂,当然了,伙同低端信贷员你骗不到的,就好像原著作者的半泽直树一样。

    技术创新在资本面前一文不值,一群六七十的老员工怎么可能挽救企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祖辈的工作。这就是日本的现状。日本右翼把励志剧拍成这样,可以说日本完了。

    最后,鬼子专业户矢野浩二只能出演两句话台词的龙套,真不是假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王》:夕阳下奔跑的日本轻工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ty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