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买的连叔的新书到了,真的是开心极了。有种追星了终于拿到签名的感觉。第一次拥有了作者签名的书,那种感觉又感动又欣喜又自豪。高兴的像个孩子,拿着书抱着书,亲了又亲。




两本书两个签名。真的是开心至极。感觉连叔就在身边,人生的智者,就在我们身边。
那套一模一样的书,已经看得很旧了。有事没事就拿出来翻翻。看别人的故事,看连叔的解答。温暖的,一针见血的。总能把事情说得那么透。
照例摘录连叔今天关于教育的文章。今天文章大概的意思,就是教育孩子既要制定规矩又要不厌其烦。依规距教,然后重复的育。
诱惑的必要与价值
教育其实和恋爱很像。
好的恋爱,今天说了我爱你,明天还会说,用各种比喻说,用花说,用礼物说,用拥抱说,用撒娇说,还用偶尔小小的争吵强化,同一个主题,有无穷变化。
如果一个恋人说,在某年某月某日说过我爱你,态度早就表明,已经足够,此后你就自己体会。没人会同意他的说法。
教育也是如此。你指望和孩子声明一次原则,他从此就理解、遵守并执行。那像只说一次我爱你,就可以得到爱情。最后必然的失败,只能怪自己太偷懒。
原则必须反复和孩子说,用他懂的语言,用他接受的方式,用你的行动,用你的权威,用你的伤心,用你的爱,用你偶尔的绝望,用你又从绝望中恢复的希望,用你的不放弃,用你的成就,用你的人生。
一个成年人,你想想,你每天不也是如此自我教育吗?有一个你耍赖、偷懒、言而无信、深陷诱惑,而你要劝说他、警告他、阻止他、惩罚他。大千世界,每天都有大千诱惑,万千思绪,又增加万千诱惑。人在与诱惑的角力中增加力量、坚定与远见。
要理解诱惑的价值。适度的诱惑,剂量逐渐增大的诱惑,到达真实世界的诱惑,这是一个孩子的受教育过程。彻底剥离诱惑,孩子活在真空无菌环境,他将无法适应世界,没有诱惑,就练不出生命力。
现在家长痛恨手机对孩子的诱惑,希望孩子不接触手机。回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但诱惑照样存在,那时候是电视,诱惑力大到连广告都舍不得眨眼。将来的孩子,诱惑的形式又会变化。而所有时代的孩子,都有恋爱的诱惑。
和孩子一起面对诱惑,慢慢指导他适应。这是教育的大课题。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或者给孩子手机随便玩,都是诱惑教育上的失策。
手机是这个世界的操作系统,不让孩子接触,就是刻意绑他的手脚,蒙他的眼睛。孩子的朋友们都有手机,而他没有,他就失去共同语言,将被排挤,感觉到冷落。此时,他对手机的渴望将极度放大。他没有手机,思维却被手机控制得最厉害。
而让孩子随便玩手机,指望他自己凭空生出完美自制力,就像让婴儿坐着婴儿车出门独立生活,对孩子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自由不是孩子为所欲为,自由包含遵守约束,比如服从家长的管教;不违反学校的纪律;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若违反则接受相应处罚。
孩子那么喜欢手机,手机又如此容易控制,其实是这一代教育者的幸运。孩子的手机由父母保管,开机密码由父母设定。完成一天的任务,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玩若干约定时间,任务完成得好,额外奖励时间,任务完成不好,消减若干时间。尝试而不失控,自由又有约束,就都结合起来了。
这过程,当然增加父母的工作量,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有试探、唠叨、埋怨、生气,甚至甜言蜜语,巧舌如簧,指望突破你的底线,动摇你的意志。你需要一再重复自己的原则。
就像你一再说:我爱你。永远不要厌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