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直怀有着很复杂的感情
我的老家在辽宁丹东的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文化都不高,父亲初中毕业,母亲初中没读完。
我的母亲是个焦躁易怒的人,童年的我没有反抗能力,不得不承受着她那源源不断的坏情绪。
家里有块瓜田,在马路边上,时常会有路过口渴的人到田里摘瓜吃。母亲会让我独自到瓜田去看着甜瓜,其实把我放那就是个摆设,即使有人来我也不敢吱声,当然人家也不会把我这个小孩放在眼里。之后她会问我有没有人来吃甜瓜,我如果说没有,还好,如果有,接下来便是一顿责骂,什么“熊包蛋”、“哑巴”之类的。我当时的心里是委屈的,但是不敢反驳。现在想起来,母亲好像忘了我当时还不到六岁。
大人出去干活的时候,会把我留在家里,当然也不会闲着,我的任务就是看守着在院子里散养的那些小鸡、小鸭,不能跑丢了。记得有次,我实在是没忍住,跟小伙伴跑出去疯玩了,回来之后发现小鸡少了一只。母亲回来的时候看着她心情还好,还给我带了甜瓜,就鼓起勇气跟她说了,她随即发怒,顺手把甜瓜扔在了地上,骂我什么我也记不住了,但是那瞬间变换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让母亲发火的事有很多。外面有人说她坏话,她会去跟人吵,回家之后余怒未消,我和妹妹还有父亲就是她的出气筒;两岁的妹妹哭闹,她会责怪七岁的我没有看好,盛怒之下砸碎了学校发给我们练习珠算的算盘。
其实她更多的时候愤怒的是父亲的无能。
父亲是个怯懦和没有自己主见的人,父亲比母亲高出一个头还多,但是他在家里的一切行动以母亲的意志为中心,即便这样,母亲仍然对他有没玩没了的指责。他们之间的吵闹绝大多数都是从母亲的责骂开始的,农产品卖的贱了,活没干好了,田边地角被邻居占了半垄便宜了,无非这些琐事。
母亲的斥骂声,父亲沮丧的脸,我和妹妹的惊恐,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一遍又一遍上演。
随着我逐渐长大,让母亲又多了一件容易愤怒的事,就是我的学习成绩。学习上的父母帮我不了多少,但是母亲在意的是我的分数,我的名次,如果没有考好,成绩出来之后那几天我不会好过。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还算可以,但是中考之前,我的压力出奇的大。考前母亲不断地给我灌输如果考不上高中就跟他们一样在家种地这样的观念,我意识到那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结果成绩出来,差一分没考上。那一年的暑假我每天都如同在火中炙烤一般,母亲的情绪如同火山一样爆发。
其实她应该知道,落榜的是我,我应该更难受,她也应该知道,她自己初中都没有读完,凭什么她儿子就要考上高中然后考上大学。
我跟母亲大吵一架,她让我滚,我骑着自行车准备离家出走,之后发现身上没钱也没地方去,又不争气地滚回家了。
当然,我没有就此退学,父母还是凑够了赞助费,我又去上高中了。高中是需要住校的,一个月回趟家。
在这所半军事化管理的高中里面,管理严格,一切以学习成绩为导向,巨大的学习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同时,我又发现别的同学都很开朗、自信,很容易就跟新同学打成一片,而刚到一个新环境的自己就跟田里的土坷垃一样,木纳,不善言谈,像个透明人,感觉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待见我。每天,我都在压抑的情绪下,在学校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上机械地挪动着。
每个月末,学校会放假。被关了一个月的同学们会如同终于被释放了一样,满怀欣喜飞奔回家。但我没有这种感觉。回家的路上我体会不到那种回家的喜悦,甚至有些抵触,理由我也说不清。
我还发现,自从上高中之后,母亲对我的态度有所转变,可能是因为经常不在家的原因,她不再对我那么声色俱厉,跟我说她有时候会很想念我,对她的亲昵我也想报以回应,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依赖,但是我发现自己做不到。
上了大学之后,我离家更远了,回家的次数更少了,每次回家跟父母的沟通更少了。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我逐渐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逐渐感觉到自己对家庭在情感上的疏离,也明白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后天性格养成的影响是多么强烈。
当然,父母亲对我的影响也有正面的。他们吃苦耐劳,朴实善良,靠着他们终日的体力劳作把我和妹妹都供上了大学;我的叔叔多次跟母亲说,我们兄妹俩上学时欠他的钱不用还了,但是母亲还是坚持分多次给还清了。这些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但是,我的性格缺陷不能不说是受了家庭的影响,虽然我也努力去克服,去战胜自己,但我宁愿这些问题都不曾影响过我,宁愿在我的青春岁月里,当我面对生活、事业、爱情的时候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去应对挑战,而不是时不时被内心深处中的那些自卑、敏感、脆弱、优柔寡断等等的心理缺陷折磨的狼狈不堪,痛苦莫名。
现如今,我已经成家,有一个两岁多的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的去爱她,无条件的去爱她,让她感受家庭的和谐与温暖,让她的童年充满快乐。我不会奢望她的未来有多辉煌,我只是希望她的内心世界是健康和富足的。
趁孩子还小,好好爱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