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这次是真的来了,最高温攀升到三十六七度。查看最近十五天的天气预报,虽然有雨,可温度再也不会低于三十度。可以放心的把毯子和厚的被子洗晒收进衣柜的顶柜,等入秋再拿出来。
同时把席子也拿出来,洗一洗整个秋冬的霉污和瘴气,在大太阳底下暴晒一天,晚上就能凉快很多。尽管如此,风扇已经满足不了降温的需求,空调开启今年制冷的首秀。
夏天里,我家那两个爱留长发的小朋友开始隔一天洗一次头发的节奏。作为她们的御用吹发师,工作也忙起来。虽然吹头发的频率增加,可头发干的快,而且不用吹的太干,她们就自己跑到电风扇边上一边吹干头发,一边享受着凉爽。
今年的夏天来的还算晚,可一来就要用空调招待。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夏天似乎没有这么热。乡下那栋红砖红瓦的老房子依然在那里。据说在姐姐出生的同年,这栋房子也刚建好。妈妈就是在新房里坐的月子。
住进去的时候,新房还在盖瓦。这些黑瓦是从老房子拆下来的。一块瓦的大小不过与成年男子巴掌相当,可这些瓦很珍贵,烧制起来很不容易。所以老房子的瓦接着用在新房。那年月里,农村建房几乎所有的材料都是自己准备。
我家建房的红砖从土坯到烧制全是在村里完成。房梁、橼木、门窗也是自家山上的木头打造。
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这个房子里。后来把黑色瓦片换成了红色陶瓦,加建了厨房和卫生间。
老房子里有我所有的童年记忆,包括夏天。这里的夏天相对城里的真是太凉爽。
由于地处丘陵深处,耕地不足,所以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切坡所建,背靠草木茂盛的山丘。尽管外面40度的热浪滚滚,可吹到山林的背影里,热浪吸进去,吐出的是富含高氧的阵阵凉风。
儿时的夏夜里,将窗子打开,放下蚊帐。就是最炎热的那几个晚上,在爷爷的蒲扇下也能很快进入梦乡。到了后半夜,爷爷甚至还要给我盖上一层薄被。
中午12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当中最炎热的时段。大人们外出干活,天还没亮就出了门,上午11点前回家。下午四点半以后出门,到天黑了才回家。
中午这个时段,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开启那个吊扇。饭一吃完,奶奶就关了,害怕用电。好在敞开所有门窗,在背阴的房间里不会觉得很热。可以好好休息。
我们用的水是从山涧流下来的山泉水,冬暖夏凉。家里的水缸发挥了如今冰箱的用处。最爱的就是存放西瓜。炎炎夏日,从冰凉的水缸里取出的冰西瓜是最美味的解暑神器。
当然比西瓜还要向往的是冰棍和雪糕。儿时的记忆里,只要听到卖冰棒的吆喝声,不管在做任何事情都会马上放下,跑到门口远远的张望。
一个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座绑着一个大箱子的陌生人出现在视野里。我们当时是把他与西方的圣诞老人齐名的存在。
卖冰棒的商贩用一块厚厚的棉被盖住冰棒箱。买的时候他掀开棉被,打开一个圆形的木盖子,再打开一个白色泡沫盖子。从里面拿出美味的老冰棒、绿豆冰棒、红豆冰棒、以及奶味的雪糕。
我一直难以理解,天这么热,那个人还用这么厚的棉被包裹冰棒箱子,这样不会让冰棒加速融化吗?直到很多年后,或许都已经上了中学我才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我还觉得儿时的夏日也没有那么多蚊子。在睡前把蚊帐里的蚊子一个一个拍死,再放下蚊帐,用夹子夹好。平时不睡也不会点蚊香,爷爷奶奶的蒲扇不仅给我们带来凉风,还赶走了蚊子。
一旦被蚊子咬了就涂花露水,花露水很神奇,在很小很小的记忆里它就长那个样子,长长的瓶子,特殊的香味。就是如今,驱蚊止痒我也爱用花露水。
等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以及后来参加工作才感觉到夏日的炎热。我算是一个耐热的人,可夏天没有风扇和空调真的难以度日。
除了风扇、空调,夏天必不可少的还有各类冷饮。冰棒、冰水、冰可乐、冰西瓜,只要吃的都希望要冷一下。
爸爸妈妈每每看到我吃喝那些冰镇的饮品都苦口婆心,他们认为冰的东西会伤害身体。年少的时候不以为然,后来生过几次病,才真真体会到冰寒对身体的伤害 。
夏天开始了,有条件真希望可以回到老家,在老房子里避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