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品是生长出来的

产品是生长出来的

作者: LittleBright | 来源:发表于2020-10-31 18:18 被阅读0次

    工具的相关性

    古往今来,工具都是具有明确的继承关系的,甚至食物也是。同样的一根棍子,换一个头便可以成为镰刀,锤子,斧头,短矛或者其他,简单的结构提供了工具丰富的延展性,生长在各个人类需要的场景中。

    电子化、网络化后,工具的形态不再由传统的生产力限制,因为每一个产品的基础都是数据结构本身,而它的展示的每一个形态,便对应着一个工具,且各类各样的工具彼此之间都存在这明确的关联性。

    比如Mind Map和Outliner工具。

    Mind Map和Outliner在结构上完全一致,主节点与子级节点的关系一一对应,并且也能展示层级之间的递进关系。而Mind Map的结构导致它比较难同时展示全局节点以及节点内的细节内容,但Outliner工具在合理的书写结构下是可以实现的。唯一的区别在于Mind Map是铺开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层面能让思考者有更强的专注力,而Outliner是沿用了传统的文章书写思路,以纵向的填充方式完成思考,更像是一个目录。所以,Mind Map和Outliner在数据结构上是完全可以一键转化的,这一点在国产的Outliner工具上有所呈现,如幕布。

    另外,二者都存在,当梳理的层次不设限的去发散时,必然会存在阅读障碍,导致二者都有明确和显眼的收起与展开的功能。在Outliner上,由于结构明确,层级分明,所以可以针对单一节点重新进入一次深度与广度的思考,而Mind Map很难够实现,也似乎没有类似的工具尝试去做「进入子节点的层级,并将它主节点化的去思考」。

    但在有限层次的展示方面,Mind Map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面化的展示方式可以便利的找到思考逻辑,且思维导图本身要求的就是字数简短,所以可以强化这个优势。而依据线性阅读方式的Outliner工具则更注重同一层次节点的全局展示,以及单一节点的深度展示。

    因此,除开视觉化的功能,独立思考者,甚至于分布式、线上的团队协同场景,更适合使用Outliner工具,再针对性的转化为Mind Map作为对外的展示介绍基础。但Mind Map似乎并不适合用于线上的团队协作,因为很难了解对方的思路,所以很多时候,丢出一个Mind Map式的学习地图或者结构拆解图,会无从下手,甚至会导致思绪失焦。

    这估计也是为什么有了Mind Map这类工具后,依然需要要用Word书写文档、报告,或者需要用PowerPoint/KeyNote等工具做展示性汇报。同样的,也不太会有人愿意阅读无限嵌套式的Outliner,因为这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操作和理解,甚至没法找到一个明确的终点。

    没有终点,便是思维方式可以无限延伸以及展开的基础,但有终点,则是作为观众的阅读者的情绪、精力管理的关键。可谓是”学海既无涯,不学亦无妨“。这也是文字或者说写作的问题,散文式的发散结构与Essay、Report的等精准需求就完全不一样,前者可能随时会忘记主题,后者通篇都是在证明一个内容,这也导致散文的标题就像歌名一样可以一摸一样,但论文的标题渐渐的在往40、50个字发展。就好比现在,我脱离了主题。

    重新回到主题,再比如Excel和电子表单,在同样是需要填入一些数据时,后者可以将数据的收集与汇总简化,在参与者配合的情况下,能够极大的减少个人的输入与汇总的工作量。再或者,电子表单与审批流程设计,再或者是Excel和Notion、TreeLab、Monday等动态表格工具,他们的关系大多是简化了一些操作内容,省去了原有的一些内容,就可以适用于一个新的特定场景。

    回归原始

    这就是新时代的优势,也是产品设计者的机会,我们可以回归到原初的工具本身来思考自己的产品到底应该怎么发展。

    当我们使用了越来越多的工具后,会发现简单、传统的工具能提供巨大的效用,且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景,但需要更多的人为处理和设计。而新型的工具简化了部分常用的人为操作,将其自动化,则同样限制了他的可操作性,比如Notion提供的Database,为了保证无限嵌套的基础理念,无法实现数值的计算或引用,但如果能够运用好Notion的结构,又不仅仅是Excel可以实现的内容。

    简单的工具天生自带可视化属性,所以我们的可视化对象大多都是在说一些相当复杂的东西,比如与大数据相关的BI系统,或者是复杂系统的界面设计等等。简陋、简单、简洁,在我看来这是可视化的三个等级,也是产品设计的三个等级。

    可视化既是优点,又是限制。美观、可视化,可以理解成人为的提供了一种模板,一种框架,在手写时代,或许可以自由发散,跳出结构,但是在电子时代,用户没有权利。这就导致了,美观不一定等于好用,如Excel的表格设计,当人为的创造成一个透视结构的表后,那就彻底失去了后续再分析的能力,如Tableau这类可拖动实现透视图表的工具,很容易出现无法分析的情况,再如Mind Map工具对单节点的多内容处理就无能为力,只可以通过专注模式帮助用户将它作为主节点再继续分析。

    可视化既是降低了使用的门槛,也提高了优化的门槛。当然,对于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景来说,可视化绝对是战胜了结构优势的。换句话说,可视化使用的是人类大脑的分析系统,而规范的底层设计,是使用了计算机的分析系统,前者与生俱来,理所当然,后者需要后天学习,仔细设计。也可以说,设计者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大脑,规范了操作,通过计算机解决重复问题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使用者在某一个常用场景中,更容易的用自己的大脑完成后续的工作。

    我上学的时候,有幸选修到了一个优秀教授的产品设计课程,在我有了设计多个产品的经历后,对他的一句话深有体会,”产品设计的关键是观察用户“。现在我可以增加一个内容,观察他们的流程,观察他们的重复,再回归到原始的工具分析,解决它们优化呀它们,似乎是一个同样不错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是生长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xo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