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宋帝国2-宋太祖赵匡胤

宋帝国2-宋太祖赵匡胤

作者: 焦恍 | 来源:发表于2020-04-26 16:05 被阅读0次


    宋太祖赵匡胤

    作为大宋王朝的开国帝王,赵匡胤总体上是一个宽厚,有能力的人。一般生逢乱世当中的开国君主都有宽厚的一面,因为他们要提供相当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才能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比如我们熟知的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有这样的特点。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他们之间的不同。刘邦的宽厚是一种朴素,自然,当然也就有点粗粝的那种宽厚,像邻家大哥或大叔的感觉。李世民的宽厚很精致,更像施以的恩惠。赵匡胤的宽厚呢,基本上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和善的,平等的,商量似的宽厚,有一种商量的气质。除了时代影响外,据说这和赵匡胤的早年经历很有关系。赵匡胤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中,在乱世中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生活条件了。很可能是早年相对安稳的生活赋予了赵匡胤平和的心态。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当上皇帝是通过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这个事情要说清楚还得追溯到他的老首长,后周太祖郭威,赵匡胤的这套操作明显是复制了郭威的前例。

    郭威在夺取后汉政权的过程中,就上演了这一幕。具体经过我就不细说了,主要目的就一个,不但要获得主要军事大员的支持,还得通过这个形式把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以防日后生变。基本上就是“投名状”的作用。当时,赵匡胤已经是郭威军中的中高级军官了,对这个手段的应用方式应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赵匡胤的厚道就体现在,他取代了后周的政权后,终其一生,甚至终宋一朝,对前朝皇族柴家的后世子孙都给予了非常高的优待和礼遇。

    赵匡胤最高明的政治手腕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次日,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

    其实想想,恐怕也不是其他的帝王们不愿意这么操作,比如汉高祖刘邦,难道刘邦就愿意在平叛战争中度过几乎所有当皇帝的时光吗?只是确实没有这个条件,这包括历史条件和个人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这得是个做生意的时代,有和平,或者倾向于和平的气氛。而且你也得是个做生意的人,有着广泛为人所知的信用和人品。恰好赵匡胤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宋朝的商品经济特别发达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个国家的建立者们很有商人的气质,务实,守信,规范。

    还有一个例证也表明了赵匡胤的宽厚。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朝灭北宋、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朝的政治上。

    赵匡胤的去世很突然,而且继承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如此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就变得有点蹊跷和扑朔迷离了。尤其是当多种史料均记载,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当晚是陪在其兄左右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行为,考虑到他的具体身份,他已经没法免除这里面的嫌疑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千古以来一直都流传着“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说法。显然,这些都是永远也没法被证实的。

    如果我们把视角略微放大一点,可能就不太会执着于这个晚上所发生的事情了,哪怕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阴谋。首先,赵匡胤本人一直以来的行事都是宽厚的,在这件事情以前,他将赵光义安排到了非常显赫的地位上,远远高于他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这恐怕就已经能够说明赵匡胤对权力继承的基本想法了。

    至于赵光义这边,他本人很早就已经参与了其兄的政治活动,陈桥兵变的时候他是参与者之一,虽然以他20岁出头的年纪,在那时候应该不会是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但是这么多年来,他随着赵匡胤南站北战,地位逐渐尊崇,此时,已经是除了赵匡胤本人以外的,当仁不让的大宋帝国的第二号人物。

    结合以上这两方面的情况,我认为赵匡胤选定其弟赵光义为继承人应该是大概率的事件,这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了国家权力的具体安排上了。赵匡胤成为皇帝更多地是通过妥协和谈判的方式,直接的血腥斗争并不是太多。这很可能也促使他对皇权有了一种比较开明,或者说淡然的态度,而不是像绝大多数帝王一样,充满着必须要把来之不易的权力保留在自己直系子孙手中的要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帝国2-宋太祖赵匡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ad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