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6日开始,选用了一篇Von Der Leyen的英文演讲稿。原本打算用两周的时间把全稿记诵,但截止至今日,可耻地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大抵为两个方面。其一,4月1日前的背诵,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思维无法形成温故知新,进而无法日有所新;其二,文章一字不差地复述,比想象的来得艰难。占A4纸三分之一版面大小的段落,没有1.5~2.0小时的反复诵读,完全无法记牢。更要命的是,一觉醒来,昨日的成果又会自然记忆退化。第二天光是复习,又得大量时间。经此一役,算是切身感悟到——躬行之难。
但不管怎样,这个小计划算是执行下来了。截止今日,也完成了近一半的记诵。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继续按部就班,相信完成此任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其实,在执行此项任务本身,我还有另一个心思。就是在践行《Atomic Habits》第一章节的核心理念——Aggregation Of Marginal Gains,即边界效应累积将产生巨大的成果。依据这一原则,任何事情在规划、细节等进行不断提升后,成果就自然会呈现。然而,未等对细节完善,自己就已经破坏了该书的第11章的原则——Walk Slowly, but never backward。即可以走得慢,但永不能后退。从3月16日至今共23天,但这23天里却有5天,诵读强度不达标。更严重的是,之前的这项工作,并没有做测试,而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并可验证的操作标准。
何为标准?记诵一篇长文,应该在开始的第一天,针对一个平均长度的一两个句子,进行试诵读测试,记录自己完全能诵读后的详细时间,并以此为基准,预判、微调完成的时间。若以此作为依据,整个制定计划的过程,将更易量化以及每日把控。剩下的工作可以在每日睡前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天数进行微调。
又比如,全文的诵读事实上,就是对每一个句子熟诵的累加。但句子有长短之分,面对长句子,应该如何分块拿下?这只能在操作的过程中,去深切感受到行文中的每个词的精妙运用,进而以意群或抑扬顿挫音感去记诵。
目前,在记诵的技巧上,还未形成系统、深度的思考,而只是跟读或记忆,对于全文每个句子、每个词汇的选用上,还没有去留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留心此部分。
全文总结:
通过以上文字,作者想思考一件事,到底如何能做到极致,除了全文一字不落,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记错的情况下,我们的各个感官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一件小事,来得以感受、体会其中的禅道,进而能品其中之况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