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作者: 鲵影萍踪 | 来源:发表于2019-10-17 09:49 被阅读0次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

    (2019年10月17日)

    原标题:启功:我觉得执笔和拿筷子是一样的作用,讲得太死就不合实际了

    来源:抱膝先生

    初学毛笔书法的朋友常常在如何执笔的问题上存在困惑,仔细看一些大书法家写字,执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是适合自己的?或者说执笔的问题到底有多重要,对于写好字的影响有多大?下面我们就看看启功先生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

    关于执笔问题,在这里再谈谈我个人遇到过的一些争论:什么单钩、双钩、龙睛、凤眼等,固然已为大多数有实践经验的书法家所明白,无须多谈,也不必细辨,都知道其中由于许多误会,才造成一些不切实际的定论,这已不待言。这里值得再加明确一下的,是究竟是否执好了笔就能会用笔,写好字?进一步谈,究竟是否必须悬了腕、肘才能写好字?

    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启功执笔

    据我个人的看法,手指执笔,当然是写字时最先一道工序,但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执法上未免会影响写字的其他工序。我觉得执笔和拿筷子是一样的作用,筷子能如人意志夹起食物来即算拿对了,笔能如人意志在纸上划出道来,也即是执对了。“指实、掌虚”之说,是一句骈偶的词组,指与掌相对言,指不实,拿不起笔来;它的对立词,是“掌虚”。甚至可以理解,为说明“掌虚”的必要性,才给它配上这个“指实”的对偶词。“实”不等于用大力、死捏笔;掌的“虚”,只为表明无名指和小指不要抠到掌心处。为什么?如果后二指抠入掌心窝内,就妨碍了笔的灵活运动。这个道理,本极浅显。有人把“指实”误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攥住一个鸡蛋。诸如此类的附会之谈,作为谐谈笑料,固无不可,但绝不能信以为真!

    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不知从何时何人传起一个故事,《晋书》中说王献之六七岁时练写字,他父亲从后拔笔,竟没拔了去。有六七岁儿子的父亲,当然正在壮年,一个壮年男子,居然拔不动小孩手里的一支笔,这个小孩必不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而是一个“天才的大力士”。这个故事即使当年真有,也不过是说明小孩注意力集中,而且警觉性很灵,他父亲“偷袭”拔笔,立刻被他发现,因而没拔成罢了。这个故事,至今流传,不但家喻户晓,而且成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启蒙第一课,真可谓流毒甚广了!

    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至于腕肘的悬起,不是为悬而悬的,这和古人用“单钩”法执笔是一样的问题:大约五代北宋以前,没有高桌,席地而坐。左手拿纸卷,右手拿笔,纸卷和地面成三十余度角,笔和纸面垂直,右手指拿笔当然只能像今天拿钢笔那样才合适,这就是被称的单钩法。这样写字时,腕和肘都是无所凭依的。不想悬也得悬;因为无处安放它们。这样写出的字迹,笔画容易不稳,而书家在这样条件下写好了的字,笔画一定是能在不稳中达到稳,效果是灵活中的恰当,比起手腕死贴桌面写出的字要灵活得多。

    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北齐杨子华《校书图》三指单钩法

    宋以后,有了高桌、桌面上升,托住腕臂,要想笔划灵活,只好主动地、有意地把腕臂抬起些。至于抬起多么高,是腕抬肘不抬,是腕抬肘同样平度地抬,是半臂在空中腕比肘高些有斜度地抬,都只能是随写时的需要而定。比如用筷,夹自己碗边的小豆,夹桌面中心处的一块肉,还是夹对面桌边处的大馒头,当时的办法必然会各有不同。拿筷时手指的活动,夹菜时腕肘的抬法,从来没有用筷夹菜的谱式,而人人都会把食品吃到口中。

    书法上关于指、腕、肘、臂等问题道理不过如此,按各个人的生理条件,使用习惯,讲求些也无妨碍,但如讲得太死,太绝对,就不合实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大师启功论书法执笔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cm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