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tti
写在前面:
越来越发现读的书越多,忘掉的也就越多,想拣出一本来做系统的读书感想,却发现很多的想法与收获在脑海中都变得不成章节。翻看以前做的读书笔记也是零零碎碎,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参考意义。其实,整理一本书比阅读一本书更重要。偶然之间在简书看到了IPQ读书记录原则,即:I—idea自己的看法;P—point书的主要内容、框架;Q—quote一些摘录。但自己还想加上R—relevancy相关联材料这一部分。这样作为一个读书记录将会更加的全面。仅以这次作业的机会,想以这种方式写一写近期阅读的小说《无声告白》。
书籍信息:《无声告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82433/
成为自己是条艰难的路,我们用它来做明灯。
IDEA:
读完这本书,我最想从身份认同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说将一个普通的家庭设定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中国华人大量移民与异族通婚的背景中,注定了这个家庭的不普通。历史的演变与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新的一批人,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一种社会处境,而在这种处境里,并没有过多的欣欣向荣,而是内心价值观的急速改变与重建,是对于自身价值的重新衡量与定位,难的不是适应新时代,而是进行身份认同。简单来说,那个时代的多数华裔美国人,都多多少少的经历过轻蔑与敌视,多数异族通婚者都进行了压迫与挣扎。而瞬间崩塌和难以重建的内心缺憾则成了一生的折磨,相对于这样融合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悲剧。
因此,身份认同变成了这个家庭中所有人的内心症结,而各自又有不同的缘由。
一、源于种族不同
父亲詹姆斯,是早年跑来美国讨生活的中国人的后代,父母贫贱的工作支持了他读书成人,但那种“整个学校就他自己不一样”的窘迫与恐惧却折磨了他一生。他渴望交流与朋友,却迎来的是无视甚至是敌视,一生渴望合群渴望普通,渴望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他的整个生活就像是闯入别人的镜头却又被抓住一样,他不属于他的学校,他的工作,曾经与玛丽琳的爱情是他的救赎,因为在他的眼里玛丽琳是这样的普通,他爱上了她的这种与别人一样的特质,似乎他能与她结合,只要能融入玛丽琳的怀抱就能跟着玛丽琳一同溶于这个社会。但是,他仍旧不属于他的家庭。于是,他对于和自己处境一样的大儿子,并没有关爱和指导,而是远离甚至无视。因为,处理儿子面临的难题就像是撕开自己心中并未痊愈的口子。因此,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二女儿莉迪亚身上,他给莉迪亚买裙子,买项链,带莉迪亚去看电影,目的只有一个,因为他想要莉迪亚有朋友,和普通人一样。
二、源于性别认可
母亲玛丽琳是白人,一个学业优秀,内心刚强的女人。她讨厌母亲似的家庭主妇类型的女人,一心想有所成就,像男人那样读书,做实验,像男人那样进医院成为临床医生。而这一切结束于她与詹姆斯的邂逅,她爱上了他,黄皮肤黑眼睛,不爱说话,自顾自的讲课,是那么的与别人不一样,于是她不顾一切的嫁给了她,从此也就进入了家庭的牢笼。而在她幡然醒悟想要重新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她做了个决定——离家出走,毫无征兆与音讯,然而在她的这个宏达的计划却只坚持了三个月,因为她怀上了第三个孩子汉娜。所以再次回归家庭,但这一次,她有了另一个目标,就是培养莉迪亚,让她完成她的梦想。其实不能说是培养,只能是压迫,把她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强迫在孩子的身上。玛丽琳的生活就像是女权主义的无声吼叫一样。学习上的极其聪明却换不来老师的平等相待,独立自主却依然不能获得丈夫的同意外出工作。
三、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就开始探究“幼年经历对人成长的影响”,他认为小时候受到的波折与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后,对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家存在诸多的争论。无论如何,孩子永远都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这个家庭的一切。我们不能否认做为人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后天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改变,尤其是如今,信息化与经济时代的发展,孩子越来越能独立于家长来思考与入世,但我们仍旧无法忽视一对自身性格缺陷的家长对于整个家庭成长造成的悲剧性影响。在这本小说中尤其是如此。
莉迪亚的是死亡似乎是最大的悲剧,但内斯和汉娜同样也是悲剧的一部分。在玛丽琳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内斯找到了自己兴趣——天文学,而不是棒球篮球,就因为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而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因此他只能偷偷学习,而这也成了他等待妈妈回来的时候的唯一消解。莉迪亚则不同,年幼无知的她将母亲的离家出走怪到了自己的头上,她每天抚摸着母亲的菜谱,一页页的翻,想象着只要母亲回来,她会听话,会一直听话。也就是这种想法,让她完全成了玛丽琳的一个取悦工具,她努力学习,努力争当优秀,只为了回馈母亲的笑容。而当学业越来越重,而她唯一的靠山内斯也因为考上大学而远离这个家时,她手足无措,因为再也无法满足母亲,她只能走向冰冷的湖水。 最小的孩子汉娜,却成了这个家庭的忽略的人,而她在这份忽略中养成了异于常人的成熟,她看透每个人的心思。小说中很多事实的揭露都是以汉娜为视角进行的,而这正是悲惨的一部分,因为那只是个孩子。
由于父母的性格缺陷,成长经历,使得这个看似平静的家庭,却成为一个鬼魅似的变态,扭曲着三个孩子的心灵。而这对夫妻,也在一步步走向情感的危机。因为詹姆斯终于看到了玛丽琳的与其他安于家庭的女人的不同,而玛丽琳也看到了詹姆斯如其他男人似的平庸与世俗。
无论是源于哪一种身份认同困难都依然存在在这个社会上。反观现实社会,加之于中国社会,仍旧在上演着这个家庭类似的故事。崛起的80后,进城务工的一代,城乡巨变由来的消失的农村突变的城里人,通过自己读书进入大城市的一代,正像当时的美国华人移民浪潮一般,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并没有公平的享受到城市资源,源于骨子里的族源意识仍旧在拉扯,从而只能上演保留或者遗忘的拉锯战。而对于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成了头等思考命题。对于家庭来说,如何平衡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自由发展,一方人将家长的社会先验论加诸于孩子的无知空白的特点上,而另一方又以童年的权利与人的主权来反驳。
对于身份认同,对于社会生存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做?这部小说的名字是《无声告白》,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无言的行动彰显着自己的心,当莉迪亚死亡的事实摆在眼前时,大家才觉醒,这个家庭才重新回归平静,相拥在一起。但是设想另一种可能,假如都能把自己的想法真正的交流的时候会改变这一切吗?我想不会的。而小说中在已彼此接受了莉迪亚的死亡而终结,看似和谐回归,实质上却是什么都没有改变。原生家庭的影响已然传递三代,不论源于命运的不幸还是性格的缺憾都在一步步的酿造悲剧这个事实。无声的告白,小说本就是该这样,小说着重的不应该是结论,而应该是思考与寻找。作者用一个小家庭的故事展现一个时代的特征。
身份认同,社会生存,家庭问题,仍旧是这个社会不可撼动的问题,小说没有解答,但我们所思所得,这个小说给我们的是一个提醒,是用一个家庭破碎和少女死亡换来的警醒,至少,在我们自己进行心理建设的时候能够清明与理性一些,能够在混乱的时候努力完成自己的内心建构。
最后想谈谈对这本书写作方面的看法
开头便已莉迪亚的死亡为视角进行,正如给读者引起的悬念一样,莉迪亚这个姑娘是谁,她做什么的,她喜欢什么,喜欢做什么·······一步步的延伸下去,我们发现,在这个家庭里面,其实莉迪亚是谁,没人真的了解她,父亲认为的是父亲的样子,母亲认为的是母亲的样子。从而梳理出了“无声的告白”一主题,以一个少女的死亡为引子揪出了烂在这个家庭里的黑暗的一面。
小说写作共有两个主线,一个是玛丽琳的烹饪书,从玛丽琳的妈妈传到玛丽琳,再到莉迪亚。这本书的变化似乎是一个女权的变革历史;一个是内斯学游泳,跟爸爸一起,和莉迪亚,再到莉迪亚自己划着小船驶向湖心,学游泳是内斯和莉迪亚变得独立和远离这个家庭的进程史。只不过一个是哈佛大学,一个是冰冷的死亡。
小说中相对比的是另一个家庭。母亲伍尔夫大夫,女医生,玛丽琳一生梦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但却在那个时代承受了所有的白眼与不屑甚至是恶语相向,仅仅因为她是个单身妈妈,仅仅因为她的优秀与独立。儿子杰克,害死莉迪亚的最大嫌疑人,即使他是同性恋,但是他仍然笑着问莉迪亚:“我至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作者借他的口说出了小说的告白:人的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望,社会的期望,而活成自己的样子。我想这个家庭的设定,让我们知道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和这种可能下有隐藏着的承受着的苦难。
刚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内心只为小说中家庭的不幸感到哀伤。而后,这部小说在心底慢慢沉淀,却成了我的镜子,因为,故事里面的事换个背景换个时代一直在重复着,而我也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成为自己,我想这就是这部小说的表白。
Point:
内容简概
小说开篇,莉迪亚死了,但他们还不知道」这句话重重坠落,时值1977 年,一个处于大学城小镇的华裔家庭,浑然不知山雨欲来。
莉迪亚是家中长女,上有哥哥内斯,下有妹妹汉娜,但她跟他们长得不太像,因为她继承了白人妈妈的蓝眼睛,没有亚洲爸爸的东方容貌。她是家中最受宠的孩子,失踪几天后,警方就在家附近的湖中发现尸体。法医验尸判定为溺死,加上现场没有其他人的踪迹,很快便下了结论「自杀」。
妈妈玛丽琳坚信,有著远大志向的女儿不可能自杀,必定是遭人谋害。但她发现,每年送给莉迪亚的日记本都一片空白,而书包深处则有香淤及保险套。什麽都不说的莉迪亚,在她乖顺的表象之下,难以触及的内心深处究竟还隐藏了些什麽?
哥哥内斯知道妹妹在学校没有朋友,也不快乐,因她承受了父母所有的爱与期望,以及因关注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他还知道妹妹与邻居杰克走得很近,偏偏杰克是个恶名昭彰的玩咖,会不会他就是害莉迪亚溺毙的幕后元凶?
年纪最小的妹妹汉娜,爹娘不爱、兄姐不疼,存在感稀薄,但观察力却最敏锐。她不确定莉迪亚是不是自杀,但她很清楚姐姐没有被人诱拐,更确信杰克不可能伤害姐姐。在她洞悉世情的澄澈眼底,究竟看到了什麽不为人知的秘密?
《无声告白》述说了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是如何为了脆弱的平衡与和谐,进而隐藏自己,在看不见的角落堆叠祕密,直到他们再也无法承受爱与死亡的重量。
作者简介
伍绮诗:身为一位小说家,伍绮诗坚信不论是现今或是将来、纸本或是电子书,阅读小说为符合人类本性的活动;而每一种形式上的写作都是移情的举动,作家试著想像自己钻进另一个人的心灵以及皮肤。
QUOTE:
1,
她听到脑袋下方传来水滴敲打钢板的声音,仿佛细小的掌声,几百万双手在为她鼓掌。她张开,让雨水流进嘴里,睁大眼睛,直视着倾盆而下的雨帘。
9
她曾经学过的一条知识划过脑海:“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37
她不过是个漂亮白暂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显的特色。然而,尽管他永远都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的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如果是我,我也喜欢这样的漂亮,能自然和谐的融入人群,不是那么显眼,但是等待着你用眼睛去挖掘,去品味。
53
她如梦初醒,似乎有人在她耳边叫喊:你母亲死了,最终,唯一值得纪念的就是她烹调的食物。玛丽琳忧心忡忡的想起她自己的人生:一连几个小时准备早饭、晚饭,把午饭放进干净的纸袋。给面包片抹花生酱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做鸡蛋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单面煎的给詹姆斯,煮熟的给内斯,炒鸡蛋给莉迪亚。一位好妻子,应该掌握蛋的六种基本烹饪方式。她难过吗?是的。她难过。为鸡蛋难过,为一切难过。
94
对她来说,当然是可能的,她没有丈夫。她放任儿子成为野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也许这样就有可能了。“我原本也能做到的。”玛丽琳想,这句话像拼图一样拼凑到一起,敲打着她的神经,她认为它时态正确,并没有什么语法错误,她只是错过了机会而已。泪珠滚下她的脸庞。不,她突然想,应该是“我能做到”。
123
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如何让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用拇指不断按压。第一次按下去,你能疼出眼泪。第二次,疼痛略有减轻。第十次,就几乎感觉不到疼了。
128
接下来的一天半里,无视莉迪亚的抱怨,内斯拒绝换台,不许她看《我爱露西》的重播或者《爸爸最明白》。他开始直呼宇航员们的名字,托马斯·斯塔福德、尤金·塞尔南,把他们当成多年好友。宇航员对地球的第一次通话开启后,莉迪亚觉得她听到的只是一串混乱、沙哑的胡言乱语,宇航员的声音像是在研磨机里粉碎过一样难听。然而内斯却毫不费力地听懂了。尤金激动地小声说:“伙计,外面真美。”NASA没有传回在轨人员的电视信号,所以,电视台播出的是太空舱的模拟场景:由一位吊着钢丝的演员在密苏里州的摄影棚里对着专业仪器进行表演。当那个身穿宇航服的家伙步出舱室,优雅地飘浮,毫不费力地升高——两脚朝上,根本看不出他身上拴着的钢丝——的时候,内斯忘记了这不是真的。他忘记了一切,甚至忘记了呼吸。
129
在上面——高度八十五英里、九十英里、九十五英里,计数器上显示——地球上的一切都会 隐去,包括那些离家出走的母亲、不爱你的父亲和嘲笑你的小孩——所有东西都会收缩成针尖大小,然后完全消失。在上面,除却星辰之外,别无他物。
130
“然后——我醒悟过来,再也不标新立异,我只做其他女孩都在做的事情。我结了婚,我放弃了一切。”浓郁的苦涩粘住了她的舌头,“做别人都在做的事。你一直都这么告诉莉迪亚,交朋友、适应环境。但是,我不希望她和别人一样。”她的眼角精光闪烁,“我希望她出类拔萃。”
143
“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他说,语气里的轻蔑让她退缩,她好几个月都没听到这样的话了,“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他眯起眼睛,“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 我当然知道我想要什么,她想,但是,当她张开嘴,却说出不出话来。各种词句在她的脑袋里上下翻飞,像玻璃弹珠——医生、受欢迎、快乐——然后归于沉寂。 杰克冷笑道:“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
145
从那个夏天开始,她就非常恐惧——害怕失去她的母亲和她的父亲。不久,她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
从那以后,就总是这样,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亚想,从那里开始,一切都错了。
她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展开双臂,小船开始摇晃。码头并不远。她能做到,她很肯定。只需要踢水,她就能一路游向码头,攀上那些木板,离开水面。明天早晨,她要问问内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样的,她要让他讲讲他遇到的人,上过些什么课。她要告诉他,他会在哈佛度过美好的时光。
193
莉迪亚死后一周,系主任取消了他的全部暑期课程。“给你自己留点时间,詹姆斯。”他和蔼地拍拍詹姆斯的肩膀。每当需要安抚别人——因为得了低分而暴跳如雷的学生、没得到福利的教职员工——的时候,系主任都会做这个动作。他的工作就是息事宁人。但是,即便这样,那些学生永远不会把C-变成B;新来的拨款也不会变成实际福利。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220
这时,一件事吸引了汉娜的注意力,所以她没有听到内斯接下来说了什么。一滴水顺着内斯的头发移动到他的脖子上,好像一只害羞的小老鼠,慢慢地从他的肩胛骨之间流下来,沿着脊背的曲线一直向下,犹如跳下一座悬崖一样,落到了杰克的手背上。这一幕,背对着杰克的内斯根本发觉不了,正透过指缝向外张望的莉迪亚也不会注意。只有抱着膝盖,稍微坐得靠后一点的汉娜看到那滴水落了下来——在她听来,那溅落的声音像炮弹一样响。只见杰克一下子跳了起来。他盯着那滴水,却没再动,好像那是一只稀有的昆虫,可能随时会振翅飞走。然后,他没有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只是盯着那滴水。他抬起手放到嘴边,用舌头把它舔掉,简直像在品尝甜美的蜂蜜。
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汉娜甚至觉得这一幕是她想象出来的,其他人都没有看到。内斯依旧背对着杰克,为了对抗阳光,莉迪亚闭上了眼睛。刚才的那个瞬间,如闪电一般令汉娜觉得震撼。多年来对爱的渴求让她变得敏锐,她就像一条饥饿的狗,不停地翕动鼻孔,捕捉着哪怕是最微弱的食物香气。她不会弄错的。她一看到就认出了它。那是爱,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报;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却无所畏惧,无论如何,都会执着地进行下去。这种感情太过熟悉,她一点都不觉得惊讶。她的内心深处仿佛生发出某种东西,钻出她的身体,像披风一样包裹着杰克,而他却没有发觉。
270
此前,她根本不会意识到幸福是多么的脆弱,不知道只要你不小心,就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幸福,让它粉身碎骨。此后,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只要她能留下。她一直是如此的恐惧。
Relevancy:
《所罗门的伪证》,作者:宫部美雪
《身份的焦虑》,作者:阿兰·德波顿
《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作者:周永新
电影《刺客聂隐娘》,导演:侯孝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