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通过大数据以猜你喜欢的名义为你构建一个只属于你的虚假的世界!
偶然路过一家麻辣烫,在等待食品的过程中,广播中时不时的传来:你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你有新的饿了么订单,你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饿了么、美团....
平时点外卖的时间较少,手机中也只保留了美团app(确实有外卖需求可以通过app子页面进行订购),虽然在网络上能体会到美团与饿了么的战争,却没想到在线下他们是打的这么火热,最主要的好奇是没想到饿了么的用户会有这么多,就仅仅是因为我习惯使用美团?
为什么会有这种突然想法,为什么会将自己的思维在无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妄下结论?为什么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会丢失自己的严谨,轻易的躲避掉事物的另一面?
仅仅是我不使用饿了么,就产生这样的想法?
这其中有一个悖论,因为我的不使用,我就觉得其用户体量应该很小很小,或者根本没有人使用,在我们面对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个盲点。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网图我们会过滤掉自己不喜欢的信息,那些信息慢慢会变成我们不熟悉的信息,继而变成我们的边缘信息,之后就会觉得世界上基本不存在这个东西。
比如TFboys,对周杰伦时代走过来的我们来说,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的火,也会觉得他们的火都是虚假的,不去真实的存在,但是回头想想周杰伦时期的我们的状态和热度,是不是很像。每个阶段每个事件都会有存在的意义,或是符合这个时代,或是个人的魅力足够强大。他总是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你需要的是尝试跟进他理解他,亦或利用他。
大数据的互联网很会玩这个逻辑,他会更懂你,将你不喜欢的抛开,专门将你喜欢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继而为你打造一个专属的虚拟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所见慢慢都都是你想要看到的,所以要记得时刻破开自己的局限,尝试了解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走到常规接收资讯之外的界限看看,看一些真实的世界。
我们熟悉的世界会慢慢的局限我们的视野,然后我们只会相信自己认知的世界
有辛能看到@莔莔有神的分享,我们先看下这个我们都有可能接触到的场景:
“晚上下班打车回家,但凡遇到喜欢聊天的司机师傅,我都会一起聊几句。这周北京开会遇上三环戒严,司机师傅一上车就跟我聊白天的路况,后来聊着聊着就到了“北京出租车师傅熟知中南海秘闻”模式。我以为师傅又要八卦哪国领导人的出行情况,结果话锋一转,师傅告诉我说,他希望国家多分一些钱支援贫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真的太穷了,他们有一个司机团队,每年都会进藏两次做扶贫支援。
“你每天生活在北京可能想象不到,现在国家还有十几个贫困县根本通不了电。”
“其实就是尽我们的一点力量,每个月寄过去两三百块钱,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一个孩子上学了。”
“也不需要什么贵重东西,他们最稀罕的是各种书,以前学校的教材最好了。”
直到现在我还觉得遇到这样一位司机师傅是何其幸运,感谢他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如果不去了解,你可能永远觉察不到他们在职业背后鲜活的一面,任何行业都有群像,但群像容易被固化为刻板印象。当你接受了这个刻板印象,用户就变成了几条特征,而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你就无法感受到他们在用产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又怀着什么样的期待。”
虽让说这个司机有点像扫地僧一样的不一般,但就像其中说的,如果我们不尝试去了解,去接触我们日常之外的世界,我们的观念与视野就会被局限在一个较狭隘的范围之内,而且会形成一个封闭的氛围,局限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王国。
偶然一次接触到一种不一样的观点或者事情就会大惊小怪的发出感叹!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样子的人存在?
其实这都是你自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拒绝接收外来事物造成的。
产品的边界,是产品的现象力的边界也是产品的护城河
回到美团与饿了么的问题。
我好奇的真的只是为什么饿了么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市场份额?
我好奇的为什么我被自己的习惯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其实回到好奇的本身上来?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被美团营造出一种外卖就得使用美团外卖的路程才是需要讨论的重点。
在日常的使用中,美团通过网购电影票或其它的生活服务圈住了我。比如购买电影票,刚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或许会分辨各家app之间的差距,一次两次后会养成一个使用习惯。再加日常外出吃饭通过app寻找合适的餐厅...这样的日常使用将我留在了这个app,与其它的app开始产生绝缘。
这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这几年美团在打下一个商业领域形成顶头羊的情况下,会选择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个人觉得一方面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想象力的边界,想要获得更高的估值就需要有更多的属性家在这家公司,另一个就是公司内部的焦虑,焦虑自己被其它公司取代,所以需要不停的战斗,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边界,涉及与深入更多的领域,以防一不小心成为用户心中其它公司的类别。
这是回答为什么我会有开头的那种想法,边界的形成。
熟悉产品之外的产品世界
为何会提出这个说法,目前的生活都是被互联网所充斥,被各种app所包围,你一步小心松懈,就会被各种猜你喜欢所包围
之后你的世界可能就是总是那么几种声音
你自己喜欢听到的声音
这个时候可以尝试脱离这个范围,走到另一个人群的世界,尝试接触他们
至少保证遇上事情的时候能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解决之法
而不是局限在自己小小的消息通道之内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在你熟悉的世界,还有很大的用户群体待探索,这是值得产品和运营的同学去深思
做为互联网工作者,接触在新商业逻辑首先布局的环境,总是会觉得世界很多真实存在的情况距离自己很远很远,有时还会一笑置之怎么会存在这种情况。
先分享一下,互联网之外的真实世界:
有辛能看到@莔莔有神分享的这个点,对我影响颇深:
“研究生期间我跟着导师做过几个规划项目,其中有一次和项目组一起去海南省琼中县考察。琼中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连续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没有轨道交通,只有非常不好走的山路可以走汽车,深山里很多村子里还住着下雨漏水的草屋,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习惯。在村长家考察的时候,村长组织村里的几个小孩儿来给我们唱歌,他们的学校是县里唯一一所学校,每天徒步走过去需要将近2个小时。后来才知道,村里还有大部分小孩儿,根本没在上学。
我也是第一次去这么穷的地方,我看着那几个小孩儿,心里想的是清华北大对他们来说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地方——不要说清北了,他们整个县几年都不一定能出一个考到北京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即便是每天费尽力气去上学,即便是能够完成9年义务教育,也并不一定能改变自己的一辈子。互联网或许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不足以帮助他们得到其他大部分地区应有的权益。”
其实说到这,你可能觉得离你很远
不同的用户会用不同的价值观与需求,他们可能会有交集,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彼此独立的
在前一段时间我就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与思考,对于制定相应的产品、运营方向有很好的指导,不然除了红包这种大部分人都需要的功能,很少有活动或产品能照顾到所有的用户。
说一个根据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会有个明显的关注变化点来分享对这个点的理解:
学校时期--关注点更多的在于爱情、追星与游戏
上班初期--关注的可能是快速学习适应职场
工作稳定后--会对房产和车有一定的兴趣
后面--可能的关注点会放在小孩方面
再之后,会有他们关注点范围,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身边的人讨论买房买车讨论生小孩、教育小孩,我们可能会插句话,但更多的会选中遗忘。
这其实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不同的用户是有不同的爱好圈,有自己的想法表达与交流范围。
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充分的思考,如何切中他人的需求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才产生标题上的观点,你身边的世界都很陌生,你知晓的永远只是世界的小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还有,不要活在猜你喜欢的世界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