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约翰·贝曼(John Banmen)对于家庭治疗的看法和经验,作为享誉国际的作家、心理治疗师和教育家,他对亲子家庭关系和育儿方面有着非一般的洞察力。这一条我很受触动。
和孩子发生联结。
我们现在很少能听到孩子内在的声音,大都是从外在行为上回应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才可以和你分享他的那些感受。你不见得需要完全接受,但是你至少要能听到他的内在发出了哪些声音。
昨天晚上大儿子出去和同学玩回来后,我们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儿子和我分享了他的玩伴,同时表达了对同学的羡慕之情。说同学的家长都不管他,但他的成绩很好,学起来很轻松,篮球也打的好。我只是附和,听儿子说,这段时间他们两个玩得最多。儿子还说起上课的时候有时候太瞌睡了就装着在听课,其实在睡觉,当儿子说这些时,我能想象出他那副德行,就如同我看到我的一些学生一样,但我没有评判,难得儿子打开心扉,愿意跟妈妈聊,看似耽误了学习时间,但我能感受到孩子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很难得。
始终给孩子正向的暗示。
父母的负面暗示,不会让孩子有危机感,反而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行,只有正向暗示,孩子才能看到他是有希望的并为之付出努力。
我和队友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我们为孩子的前途担忧,就会对孩子说,不好好学习,以后怎样怎样,孩子很相信父母的话,他也会建构自己,我以后就是干什么的料。这样不会激励到孩子,反而让他觉得我不行。
这段时间我试着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你如果上了大学,住在集体宿舍,咱洗头发可的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不能把水池弄得一团糟。
昨晚又和孩子讨论起升高中的话题,孩子跟我说,妈妈,中考体育成绩不是70多分,是100多分。其实,具体我也不知多少分,就当他说的是对的。那太好了,体育是你的强项,文化课稍一努力,那不就考上高中了!孩子说,那是!
反思:正面的暗示带给人们自信和希望,才会有为之奋斗的动力,而负面的暗示只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和颓废消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