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么?工作中最常见的词语,开局两个字,对话全靠尬。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社恐,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活在有人的地方。工作好几年,与人相处也还总是以“点头微笑嗯”应对一切场合,在一个需要频繁对接客户的岗位上,每天都想死一死。我有一个问题,那些能轻松自如应对一切场合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1、好的气氛从一个好的问题开始
下面我们聊聊成年人那些问题吧——月薪多少?有对象吗?买房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大学毕业后,每年我都会经受这些问题的洗礼,无房无车无对象还贫穷的我面对这些窥探也越发沉默,从此更是讨厌回家和串门。明显,这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而好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呢——好的问题至少需要善意性和同理性,不刺探隐私且能让对方有发言权。这大概也是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的原因之一吧。
2、提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批评
家中老人被骗了钱财,于是年轻一辈集结起来把老人一顿呲儿,质问他们是不是傻,为什么不知道跟年轻人沟通,一顿批评之后,老人更加伤心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场景在多少家庭发生过,但它真的在我身上发生过,更加惊喜的是,我以前还一直以为自己很会安慰人。无论是家中长辈抱怨剪不断的家长理短,或是身边朋友哭诉出了问题的恋情,每逢他们向我诉说,我都会边听边安慰对方 “我懂的,发生这种事真的很不幸。不过,你是不是太惯着那个孩子了,你是不是太把那个男朋友当回事了?听我的吧,我们应该更爱自己。”于是,伤心的人更伤心了,事情并没有解决,而且在他们看来,我就是个没有同理心,缺乏温情的聊天对象。
后来我终于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提出的看法不要太主观,做出的评判也不要太绝对。计划开口时,不妨先琢磨一下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是否带有“攻击性”。即使你不赞同对方的处理方式,不同情方的遭遇,也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和指责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关心则乱,觉得关系亲近,就“话由心出”,不假思索地便脱口而出。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他们仅仅是需要有一个人聊聊,却并不需要对方教给他什么,更不需要那种过来人式或者高人一等掷地有声的批评。
3、避免兜圈子,让对方直接了解你要说的事情
“在吗”
10分钟后看到消息,回: “在,请问何事?”
5分钟后他又上线了,问: “现在还在吗?”
如果说社交中最受不了的是“呵呵”,那么工作中最能把人送走的大约就是“在吗”,不出意外我这几十年都应该还在。
我曾经是个十分纠结的人,借钱、请假、很多事情生怕遭到拒绝,怕麻烦人,于是半天憋不出个屁字。作为一个合格的社恐,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活在有人的地方。所有的聊天全靠尬,或者,一句话能说清的事情我能打出200字的草稿,绕啊绕、绕啊绕,兜兜转转能绕地球两圈,一顿描述猛如虎,一看借钱两块五。我一度为此烦恼不已,也辛苦对话框那头的朋友,能够在冗长的对话里去耐心找寻我的关键词,是真爱无疑了,没办法文字表达比语言沟通总是更让我有安全感。
工作之后,上级是一个喜欢语言沟通的人,他倡导同事之间能语言沟通的就不要打字这一理念。在这个氛围下,我每天都想死一死,社畜能怎么办?适者生存。逼自己发言,精简语言,努力练习每一句话直掐要点。最初的时候仙女感叹,真的好难。
习惯之后才发现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多省事,再回头看那些“在吗”变得令人窒息。原来让人愉悦的聊天或者让人感觉安全的聊天,不—定非得幽默风趣,通晓各种逸事,重要的是有真诚的态度——有啥说啥,简单直接。每一句话都不浪费,每一秒钟都有价值。说出来的话有观点、有重点、目的、有态度,听者明明白白,也能清楚地给予回应。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社会是个坑,社恐在坑里挣扎,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