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unsplash
在「魔鬼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话说有一家幼儿园,每天下午4点放学,家长需要在这个时间把孩子接走,可总是有家长迟到,结果老师只能一直等着。那幼儿园想了个办法,说干脆迟到就罚款吧。罚款不是目的,就是为了提个醒,每次就象征性的罚3块钱吧。
可结果,适得其反,迟到的家长反而更多了。幼儿园一看不行啊,又赶紧取消了罚款,最终情况并没有好转,而是越来越糟。
其实用金钱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促使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可不仅仅只是金钱动机,还有社会和道德规范。
我们生活的世界当中,同时有两套规则在起作用:
一套叫做社会规范,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而且不要求及时回报的。类似于我们帮邻居抬了一下沙发,帮朋友换了次轮胎,或者顺手帮人家开下门。这种事情给双方都会带来愉悦的感受,而且谁也不计较立即和对等的回报。
而另一套规范则与此截然不同,他叫做市场规范。这里别和我说什么友情,有的是界限明晰,黑白分明的利益交换。工资、价格、租金、利息、成本和盈利这些都包含在市场规范之下。
我们一旦把两种规则搞混,那可就麻烦了。
比如说,你约女孩吃饭,看电影,你买单,第二次,第三次依然是你买单。你们2人的关系也更进一步。现在你看着空空如也的钱包里,就盘算,花了这么多钱了,我们也该到那一步了吧。
这个时候,社会规范追求异性和市场规范的标准也就是花了多少钱也就应该那个啥了,两种想法开始在你脑子里打架。结果在第四次约会的时候,你有意无意的提到自己已经为此花了多少钱,并且想要本垒打的要求。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多半情况是女孩给你一嘴巴骂你是畜生然后掉头就走。为什么?很明显啊,因为你用市场规范里的价钱来衡量社会规范里的感情。在女孩看来你这不是恋爱,而是性交易。
再说回幼儿园的那个例子。迟到了,让老师等着,家长心中必然有愧,所以还是会尽可能的准时来接孩子,这样的内疚之情明显是在社会规范之内的。但是施行了罚款政策之后,这就变成了市场规范。准时接孩子从一自己应尽的责任,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己权衡的选择,无非就是晚来了按照规则交钱了事。
这就告诉我们了一个很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而且社会规范一旦退出就再难重建。
而社会规范往往比钱更有用
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免费给别人帮忙,但是如果付钱反而还不高兴了呢?用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理,解释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话说很多年之前,美国退休人员组织问一些律师说能不能低价位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法律服务,大约是每小时30美元。律师们纷纷表示无法接受。后来该组织的人改问说:你们是否愿意免费帮助一些退休人员,结果同意的律师站压倒性多数。
奇怪吗?难道免费比30美元更具吸引力?
当然不是。因为提到了钱,律师们就在市场规范下考虑问题,30美元与自己的实际工资标准相比那实在是太少了。而如果是免费,那是关键词就不是钱,而是社会关系下帮助、爱心、公益和奉献。
那他们为什么不能假象自己是拿30美元的义工呢?这不两全其美吗?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一旦市场规范进入了我们的考虑范围,那社会规范就会随之而去。
金钱是万能的吗?当然不是,很多时候我们用金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但是在社会规范下却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