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场音乐:
分享Indians的单曲《Oblivion》:http://music.163.com/song/28566212/(来自@网易云音乐)
首先,看电影是个非常独立而个人的体验,所以,今晚我以及其他同学所有表达和观点都可以极其主观,而不必顾忌其他人的态度。
今晚的分享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下个人今年观影的一些“量化”数据。
第二部分,我会聊下 我对电影的理解
第三部分 个人及其他同学的年度电影推荐
第一部分 回顾下一些量化数据
直接上图:
月度观影数量这是我15年度的月度电影统计,按下载时间来统计,大家集中吐槽我的7月,哈哈哈,是不是我统计的小电影? 45部!!比他们一年都多。我当时回复是,也许和当时的股灾有关,悲愤得只能煲电影,当然很多只是当时下载了,并一定当天看的,有部分是8月份才看完。
标签分类第二个数据是我统计的电影的地区分布;
首先看的发行地美国的是最多的,我图中,分了几个标签,挑了几个我比较有印象的电影;
接下来是日本的,日本电影是我今年特别喜欢的(前几年是喜欢法国电影),我分了几个标签,比如专业主义,看过一部讲述花费10年制作词典的《编舟记》和讲述做裁缝的《生缝寸尺心》,比如运动类的——棒球,《第28年的甲子园》《朝日的温哥华》,棒球是日本国球,很多日本电影都有棒球场景,通过这几部电影我逐渐理解这项运动在日本人心理的地位;比如动漫改编,日本动漫很发达,今年火影大结局后,朋友推荐给我追的《进击的巨人》,大爱,然后改编来拍了电影,结果大失所望;日本电影,我觉的还有很多的标签可以分类。
其他地区,今年看了一些比较小众国家的电影,有意外的惊喜,比如爱尔兰的《与个人无关》,讲诉孤独的一部电影,色调风格非常冷淡萧瑟,一度认为是北欧电影;比如土耳其的《寂寞芳心》,噢,也是一部讲诉孤独的电影,还有那部之前口碑很好,讲诉阿富汗故事的《追风筝的人》
最后几部是我今年在影院看的,一般影院看的为了值回票价,必须的特效大片才会看。
第二部分 聊聊我对电影的理解
【创造·语境·表达】
这是我一开始有了要跟大家总结后 在笔记本随手写下的一些零碎思绪(图片),从有了这个想法就一直挺纠结?为什么?因为电影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我了解又少),一方面苦于分享内容的整理,一方面也心理上也会对大家对于这样一场分享报什么态度而戚戚然。就跟暗恋个姑娘,又不知道她什么想法一般。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暗恋的经历,就是那种你在心里模拟了无数的场景,你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画面,在那种想象中,你自如得和她谈笑风生,揣摩着对方的笑起来的样子,以及最最最重要的,他/她对你的一切都有如你预料的反应。
在心理学上,我们统称它为YY。
噢,sorry,我不应该破坏画风的,go on ,这种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电影的【创造】?relly?
首先,就以我们刚刚的yy画面为例,里面拥有的必要的元素, 人物“你和你暗恋的人”,“一定的场景”可能是体育西E出口熙攘的地下商业街上(目测是高中初恋),也可能是在深夜11点,在24层等待电梯下班的间隙(目测是办公室恋情)。【具体情景】无论你们是牵着小手,还是拥抱在一起(哎妈呀,羞羞),这个几个元素就足以拍出一条电影的(千万别拍我,我就是个俗人)
每部电影都是由这样一条条小样的电影剪辑而成。
说的这里,应该可以稍微解释了,我说的 第一个关键词 【创造】了吧。
ok,现在稍微拉回一点点,前面说的,暗恋的YY经历,我得继续扯暗恋这件小事,暗恋很多时候,在心理建设方面,虽然已经足以建造一个人类第八奇迹,但是每当靠近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你会总会突然打住,不对不对,要么旁边有些无关路人甲,要么环境噪音太吵,你跟没法施展你已经准备一万遍的话题。这个和自己YY的美好画面相去甚远啊!!
yeah,电影完美得使用了这个技能,所有导演都是在创造,并放到他YY的语境当中,哪里没有不必要的噪音,男主的笑话,女主总是精准得get到笑点,并且笑起来真的会花枝乱颤。
当然现在很多导演都会为自己的YY在技术上逐渐淡化,让观众更容易融入进电影场景,是他们的工作来的。
前面两个,大部分导演都是可以做到,而好导演我觉得要再第三个方面来体现——“表达”
(认真脸)
对于整部电影,表达层面就是展现整个电影的终极价值观和意义所在
《米其林情缘》简介
这是一部轻松剧情喜剧,一位来自印度孟买的天才青年厨师哈山,如何成长为米其林大厨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是哈山一家因为家乡的一场政治骚乱而举家来到欧洲,
微信截图_20151230004657.png他们路过一个美丽的法国小镇抛锚,并遇到一位美丽的法国姑娘玛格丽特的援手,
微信截图_20151230004805.png 微信截图_20151230004830.png玛格丽特其实是镇上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厨师助理,
微信截图_20151230004942.png哈山爸爸很快就决定在这个小镇安顿下来并开起自己的老本行,印度餐馆,与镇上的唯一一家米其林1星餐馆竞争,东西方的文化、饮食、厨艺等的冲突和融合贯穿了整部电影,而天才哈山不固守自己的传统厨艺,加入到法国厨艺的学习当中,凭借天分和努力很快得到了认可
微信截图_20160103130222.png一年时间,就帮助马洛里夫人的餐厅拿到了第二个米其林星,而获得第一颗米其林星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了
微信截图_20160103134900.png得到米其林星的大厨哈山,很快就被挖掘去了巴黎,出任知名餐厅总厨,步入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没错,主线简单粗暴描述就是这么一个好莱坞式的故事,但是故事都是一样,不同的导演编剧是可以发挥的各不一样,就同一首歌在不同歌手之间也会产生不同化学反应一样。
故事的收尾还是非常大团圆的,哈山离开事业巅峰的巴黎,重新回到小镇,回到玛格丽特给他做,只有这个小镇才有的特有味道的牛肝菌,放弃到手的米其林星,接手马洛里夫人的餐厅为它的米其林3星而努力。(完美)
我以这部片子为例子,从编剧角度来看看
一部好电影需要 ”三观够正“
故事里,我们需要价值观去指导角色怎么选择和怎么生活,你如何去生活和选择,什么对你来说重要,什么不重要。
一部电影的好结尾会让人精神愉悦、情绪释放,眼前一亮
里面剧情冲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价值观冲突】: 事业心偏向vs感情亲情偏向(哈山的选择、马洛里夫人s的选择)
【外在环境冲突】:印度一家人在陌生小镇开餐馆,遇到马洛里的强力排挤,买光菜市场的食材,跟镇长打小报告,被马洛里手下纵火等
【内在冲突】:哈山身上(固守传统厨艺or学习西方正统烹饪,继续在事业巅峰创作没有灵魂的食物or还是回到小镇上做自己,eg:这个内心冲突电影里有个场景是,当哈山决定要加入马洛里夫人餐厅时,他深夜去找玛格丽特,提前跟他说,此时他非常在意自己心上人的心理感受的,玛格丽特在得知哈山要学法国厨艺,偷偷给他送书,告诉他很多马洛里夫人选人的标准等等,而他的加入又会挤压玛格丽特的职业发展空间,他心理很忐忑,这时候他渴望在这中间找到平衡,他渴望得到玛格丽特的理解),马洛里夫人(享受生活or追求米其林星级,与印度餐馆恶性竞争or还是和平共处,品行恶劣的厨师长or天分极佳的竞争对手的儿子)
我们能代入和理解电影人物在剧情角色中的具体情境(我比较喜欢用 ”语境 “这个词),然后才会更容易比较一个演员在这个时候的演技表现,更容易体会导演在镜头语言,美术、音乐、剪辑等方面的微妙,才会体会到一些细节处理的艺术性。
也因此,才更容易脱离我们头脑对于演员颜值,对于强烈剧情的需要,开始体会一些很多需要时间来体会电影美感。
如果问我,选择看电影的理由?我觉得是,因为我生活的语境太有限了,我通过电影去了解,去理解我所没经历过的情景的人生,算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用电影来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包容更多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我今晚的分享,也是在创造一种“语境“,让我个人的体会感受得以表达的语境
看到这里,天哪!我看场电影而已,我根本不愿意思考这些这些条条框框,我就是喜欢默默看看,然后哭成狗,来的酣畅!
why not?
【让电影以你喜欢的方式取悦你】,这也是挺有趣的。
注,第二部分内容部分参考此:
http://www.douban.com/note/531059629/
第三部分
分享几部今年,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电影:
微信截图_20160113140201.png微信截图_20160113140213.png
微信截图_20160113140225.png
微信截图_20160113140239.png
微信截图_2016011314025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