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作者: 杭州證道文化工作室羅懷江 | 来源:发表于2021-11-29 18:16 被阅读0次

证道书

----之心经解释(连载1)

前言

以前一直在做易经,道德经,还打算金刚经一起,三本经做一个完整的解读,这次很偶然的,就想讲心经了,就像安排好的一样,到时候就应该做这个事情了;然后开始体会心经里面的意思,突然就觉得,这是在最要紧的时候,要做好的最要紧的事情。

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它的核心问题的,这个核心怎么去找到,又是最要紧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从每个人心里来认识它,是在讲这个心经上最根本的地方,能够用心看透一切的本质。

所有一切的差异,纷纷扰扰,从现象反推到本质上去,是一件很烦心,而且又找不到头的事情。所有的困扰迷惑,到最后都要从源头上来找起,这就需要归结到心的根本上来了;把我们向外去看的眼光,收回到反观内心上来,先看到心是生命之本,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本质上,完全相同的最核心的地方,也是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所能够得到基本认识的起因;这是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能够安身立命的第一件要紧事情;这也是,现在之所以要把心经,正式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开篇的第一篇内容来讲的目的。

我们十多年来专注在做道德经和易经的一些系统解释,一直以来知道,道德经在描述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所能达到的运转,在它的系统性上面已经是很完整的了;易经在讲变化,当然还有在变化之中本质不变的情况,深度要比道德经更进一步;我们在做这些解读的时候,非常清楚,这些课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而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白的东西,随缘就好,所以一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直到现在,也并没有特意去做推广的事情。

现在讲到心经,态度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了,心经本身虽然是佛教经典的集大成者,在最深的层次之中,所有外围的内容,不过是在这个核心上的延伸,确实有它本身的难度;所以我们一方面尽量把心经的意思,能够讲得清晰透彻;另外一方面,深刻认识到,心经所讲的东西,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知道的,不管谁想不想知道,它本来就是每一个人最需要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从自己的内心得到领悟的,最要紧的事情,来了解到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所以虽然我们在表述上尽量想做得通透,心经还是有它难懂的地方,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尽力领会它里面的含意,吸收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心经,希望对每一个人有所启发的重大意义。

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后,第一句话就在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心真性,能够觉知佛性的存在;姑且不讲佛性的奥妙,就讲最平常的一种情况,每一个人都是选择向好的方向在发展的,把日子过好一点,让生活条件更好一点,至少我还没有看到过一个人,希望把日子过得糟糕了才开心的;这种往好的地方去看待的眼光,其中就有灵性的影子在里面。

只是在生活层面所希望的好,基本上都落到物质的形态当中,反而对在寻求精神上觉醒的人们,无法理解,以为这是怪异的,不以为然。而不知道,生命是一切物质形态的意义,是一切精神意义的本质;在物质的追求上面,必然会掩盖了这种内在需要,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物质上的丰富所带来的一种坏处,就是在精神状态上的空虚;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就在于看到好的地方,倒映着眼前不如人意的处境,让人不得不把心思用到这种需要上面,不得不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为了让今后变得好一点,变成了面对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来经受不断的摧残。

这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永远挣脱不出来的困境里面,在好与不好之间来来回回的受折磨;在物质层面的所有努力,注意力都放在了这方面,内在生命的萌发受到压抑,是每一个人可以感受到的事情,但是又是没有办法去解决的事情;一直以来人文教育的缺失,让人以为信仰和真理,并不能取代现实的苦恼;但问题是,通过信仰和真理来追求内心满足,本来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只是我们常常把这些误解了,认为这是空洞的,虚无的,理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看不到信仰和真理对于每一个人在生命上的引导;或者,很久以来,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人文教育本身真正的内容。

要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要找到的好。在生活的层面上过得好,得到更多物质享受的快乐,并不是让人得到真正的好处,反而害得大家忘记了,生而为人,本来是第一等的事情。这是应该往好的地方看,在选择上出现的差错,佛性所以被蒙蔽,而心灵则需要被打开,就像我们的生命在欲望满满的裹胁当中,怎么会让人痛快呢?等到认识到这一点,真实的感受生命的萌芽,从心里一点点的在萌动,我们对于物质生活的看法,自然也就会有不一样的看待;这才是每一个人,真正找到的好地方,仿佛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就像自己和每一个人都在生命自然状态上的绽放,遍地生机盎然,整个世界变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一切的现实随之而不同,现状也因此找到彻底改变的契机;借着心灵所能够看到的这个不同的世界,我们接下来进入心经,来看经文的第一个字:“观”。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本来是看待的意思,跟我们看到事情,会引起不同的看法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看看就过去了;这是在看法当中,是带着主见的,每个人的看法,其实是把这种主见,从各自不同的事情当中带出来,在看法上形成不同的意见;看法本身,所以需要有不同的,但是又都是在看透根本上的正确认识;这就需要主见本来就要处在本质的状态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从“观”的看待上,都能够得出正确的认识。

从另一个角度,这个意思可能会更清楚一点,就是“观自在菩萨”,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原来是译成“观世音菩萨”的,“观”就更加有它的奇妙之处了。就像我们用眼睛看到,眼前的这个世界,它是一个有形的世界,用有形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看到;但是“观”所看到的却是在“音”上面所引起的,跟眼睛和耳朵的区别一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先来看“观世音菩萨”,是因为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疾苦之中需要得到救度的心声,从所“观”之处而得以救度,就已经不是原来的处境了;眼睛所看到的有形世界,从“音”的无形之中,“观”所看到的,也已经被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跟我们前面讲“好”的地方一样,真正的好,是在生命状态上的精神境界,跟所有的物质需要完全不一样的是,在生命意义上所要得到的好,比如未来,美好,成长,幸福,以及在一切人生上的实现等等,都不是在有形世界当中能够正常得到的;而是从这些无形的需要上,为内在心愿所能够完成到的另一种地方;心声所以在表达这些,而“观”不再限于看到事情的表面,从看在其中的根本问题上,看到了人类世界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这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

所以才有了“自在”,我们外在的这个有形世界,并不是已经为我们安排好,让人的生命状态在其中自然得到完成,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也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在需要;可能有人会说,我就挺自在的啊,有什么烦心事过去也就好了;这是没有从心愿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真正的需要,所以也看不到,我们跟这个世界在本质上的差别,不知道这个世界让我们被困在里面,甚至跟我们的心愿相抵触。就像我们成天在事情上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什么,再往里面想一想,我们一辈子做人到底为什么,在这种生存的状态上都变成了过眼云烟。

在有形的世界里面,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在的,这是注定的事情;哪怕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安逸,但是仍然处在这个世界之中,也就必然会受它的折磨,这是性质所决定的;在性质上逃脱不了,不过也就要从性质的转变上,来得到解脱;前面的观,所以看到了不同的所在,就是找到了在性质上不一样的,处在以生命为本质的另一个世界之中,从这个世界上的运行,所以才能够解脱到无形上去,超越有形世界的本身,这也就从性质上,当然的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这是“自在”所在的境界,跟原来截然不同的地方。

所以“观”本来是一个前提,能够比遇到的事情,碰到的问题,看得更高更远,这是在另一个层次上反映出来的地方,在这上面,哪怕事情还是在眼前发生,处境还是让人不顺心,愿望还是不能够满足,问题还是会在后面出现,都已经是在超越的姿态上,在对待它们了,这是真正从容的“自在”;讲到这里,其实可以反问我们自己两个问题,来看是不是被现在的这个世界牵制着,脱不了身。我们是不是活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是不是在做我们要做的事情的意义?透彻在这两个问题上,转过去感觉“观自在”能够带给我们的地方,是不是就需要有不一样的认识,然后让自己有一种不同的状态呢,这是本来就在给予我们的,在往更高上去的引导,俗话不是也在说“人往高处走”嘛,这个高处不是比较出来的高处,而是在人生境界上本来应该所在的高度。

后面就在讲“菩萨”了,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萨埵因为后面还要讲到;而且,菩萨的意思,分解得非常精细,也就只能讲个大概了。同样还要联系前面的“观自在”来看,“观”能够看待本质的认识,“自在”能够超越有形世界乃至一切现象的本身,“菩萨”所以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简单的说,就是这样,不过简单当中,总是会有一点深意在里面的,也就是说,觉悟本来已经是超脱,但是不限于觉悟本身的领悟,而能够和一切众生一齐得解脱,才是真正超脱出来的觉悟;“菩萨”的觉悟所以除了自觉,还有觉他的部份,也就是自己所得的觉悟,也在觉悟他人的救苦救难。那么,这要从哪里去入手呢?后面就在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11-2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pl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