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这次写作工坊的决定,是兴奋的,毕竟积攒了这么多年的社区和技术编辑经验,还有洞见运营的经验,但一旦开始准备课件,心里就开始打鼓,想讲的东西其实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会有人愿意听,并且有收获吗?
写作是如此私人的一件事情,因为要涉及个人自己写作习惯的培养,语言风格的塑形,个人阅读风格的养成,而去教写作,把怎么写作讲出来,怎么想都是一件违背直觉的事情。
最后给自己打气,权当是一次整体性的总结吧,这几年的经验的一次汇总,然后才是给参加者一些启发。
回顾
我有拖延症,又深受迭代的毒害,从开课前三四周终于意识到不能再拖了,翻查各种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资料,在这三四周期间,不断更新充实课件,即使出差间隙也没能幸免。
从我有限的讲课经验来看,讲给别人听其实对自己是最大的长进,而且课讲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对第一次课件准备的粗糙,有了坦然的底气。
充分考虑到这可能是只是一次“冷门”的“培训”,但仍然想让参与者能有共同的体验,于是从调查问卷着手,尽力筛选最希望参加而我们也认为合适的人。大家的报名兴趣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也给了我一点信心,反观课件和准备细节,反而又开始没有信心了。
开课当天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讲师细心的准备勾勒出一整天的有条不紊,虽然彼此的配合可以再熟练点,以及一点画外音,但整体波澜不惊,呈现我想输出的,足矣。尤其最后结束前,大家对于连续21天写作的勇气,让我很是吃惊。
几点经验
有一些问题,是在写作课准备过程中,或者当天,甚至从参与者的反馈中我们才意识到的:
- 怎样才能更精准的定位受众,我们会讲解的内容恰好是(或者最大程度是)参与者想要的。
- 对于写作技巧、素材管理、内容运营、排版、工具,都是大家都有兴趣的问题。
- 我们更多关注在普通意义写作,而非洞见写作(或者策略性写作),或者说我们并未特别提出策略性写作,甚至并未严格区分普通意义写作和洞见写作。
- 课件之间的重复似乎在所难免,要尽力克服。
未来的写作工坊
如果还有下一次写作工坊,我们会尝试:
- 应该需要区分不同层级的写作者,开设不同课程的组合,从一些写作元问题,到关于内容的运营,不一而足。
- 课上可以对一些参与者作品的评析,或者一些“反面教材”的分析。
- 课前会布置作业,课后有写作训练营,甚至大幅改变写作工坊的形式,采用线下写作线上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