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5. 18立夏十三日//七言古风· 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之集

周勇//5. 18立夏十三日//七言古风· 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之集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3-05-17 13:13 被阅读0次

      题记:西安碑林,久负盛名,步入其中,异彩纷呈。目睹圣教,序翰墨迹。心亲书圣,拓碑珍琼。八图山水,关中丽秀,六骏昭陵,栩栩如生。华夏文明,足堪见证,石书厚重,永垂华菁。

七言古风·题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之集王圣教序碑咏怀二十二韵

君不见,玄奘西域取经还,碑刻唐代咸享间。

君不闻,菩萨藏经二十卷,大唐西域记大观。

译成诸经呈太宗,请求帝序促经传。

太宗皇帝倍重视,不敢贸然动笔端。

思之充沛两年后,御制序文撰畅酣。

全文七百八一字,明月殿上聚百官。

诏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将序读宣。

此序命名圣教序,太子作记气不凡。

乘危远迈杖孤征,积雪晨飞冷夜分。

途间失地惊夕起,空外渺茫常迷失。

万里山川烟霞影,百重寒暑雪雨痕。

玄奘此行九死生,历尽艰难哪可闻!

岂因险阻失初志,八十一难取经成。

玄奘谢表撰心经,光耀佛界人仰瞻。

弟子怀仁集字圣,历时廿四名碑添。

序碑摹刻精工美,纤微克肖岂可追!

贵越群品羲之体,古今莫之史册奇。

完好再现王字妙,艺术特征大成集。

明人王世贞评语,备尽八法之妙宜。

雄立碑林博物馆,万世仰瞻国宝级。

君不见,飘若浮云矫若龙,玄奘求法志不移。

君不闻,歌舞升平贞观治,开放包容盛唐极。

集王圣教序碑的前世今生及赏析

      此碑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经翻译完成后,请求皇帝为所译经文作序。《圣教序》内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作的记和玄奘写的谢表和心经。玄奘的弟子怀仁和尚从宫中所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历时24年刻成《集王圣教序碑》。此碑摹刻精美,纤微克肖,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之”,成为后世学书者临习王体行书的楷模。

      玄奘13岁时便在洛阳净土寺诵习佛典,后赴首都长安,游历全国各地,遍访名师。随着学业的日益长进,他的疑问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疑惑又非中国佛典和高僧所能解决,于是下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求法。

      如今要去印度,乘飞机,来回也就两三天。可一千多年前要出远门,只能靠双脚和畜力。那时候,唐朝刚刚立国,封锁了边关。要去印度更是难上加难!

      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混在关中饥民群里,通过“非法偷渡”才得以冒禁越境,潜出甘肃玉门关,到达西域。

      玄奘途径苍茫的戈壁沙漠,那里没有水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玄奘走过茫茫大雪覆盖的雪山,经历过战乱、匪患、寒冷、饥饿、缺衣少食等诸多困难。此时可没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帮忙。

      《圣教序》中是这样描述玄奘这段艰险历程的:“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失。万里山川,拔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雪雨而前纵。”可以说,玄奘此行,真是九死一生,历尽艰难。可这些都没能使玄奘失去信心,历经多次的艰难险阻,玄奘终于到达了印度。

      玄奘到达印度后,游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长安。当时,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轰动了长安城,官民夹道欢迎,太宗也接见了他。

      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舍利子150粒,金银佛像7件。

      唐太宗对于玄奘西行取经的精神非常钦佩,对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为推崇。于是,委任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经书。贞观二十年七月十三日,玄奘将《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及翻译完成的《诸经论》呈给太宗皇帝,并请他为《诸经论》钦赐一篇序文。唐太宗十分重视,不敢枉然动笔。两年后,御制序文才撰写完毕,全文共七百八十一字。太宗就会聚百官,在明月殿上,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将《圣教序》当众宣读。

      与此同时,玄奘还邀请皇太子李治写了一篇《述三藏圣记》,全文五百七十九字。自己又翻译了一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圣教序一同放在新译的《诸经论》的卷首。因此,《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包括了太宗皇帝的一篇《序》、皇太子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翻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

      唐太宗的《圣教序》和皇太子的《述圣记》写成以后,大臣们为了使其永垂后世,就筹备刻碑立石。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赞扬王羲之的书法是“尽善尽美”。文武百官提议用王羲之的书体来刻圣教序碑。经过商量,邀请怀仁和尚来担任集字拼文的工作。

      怀仁承担的这项工作,耗费时日,实属不易。怀仁是根据王羲之《兰亭序》、《丧乱帖》、《九月十七日帖》、《奉橘帖》以及赵模的《摹集右军千字文》等作为集字蓝本。这件作品开创了书法集字的先河。其难度之大,艺术价值之高,令人敬佩。经过二十五年的艰辛劳作,《圣教序》石刻才制作完成。

      《圣教序》此间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势连贯不够,行气不足。但它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    《集王圣教序碑》现存放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放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国宝级的文物!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字;一心求法,百折不挠的玄奘;歌舞升平、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都藏在这《集王圣教序碑》中了。

【圣教序碑解读】备极八法之妙

          ——唐《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全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此碑螭首方座,通高350厘米、宽108厘米、厚28厘米。碑额刻七尊佛像。碑文标题“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30行,满行83-88字不等。 北宋移藏西安碑林。金代末年碑身斜向断裂,个别字有缺损。整个碑石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唐太宗御制《圣教序》和太宗答敕、二是太子李治《圣教序记》和答敕、三是玄奘翻译的《心经》,碑石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穆皇后,建弘福寺于唐长安城宫城西边(约在今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立交桥西侧丰禾路一带)。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初六,玄奘携带佛经657部,回到阔别17年的祖国,唐太宗安排玄奘入弘福寺译经。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八月,为彰扬玄奘新译经典告功,太宗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遂即太子李治又追随父亲写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在得到二序文后,弘福寺寺主圆定请求将序文镌刻于碑石上,藏于寺宇,太宗同意了这个要求。初唐内府收集王羲之法帖已达到二千多卷,其中行草居大半,因此圆定大和尚让寺中擅长书法的怀仁以王羲之行书为主集成碑文。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将1900余字一一集出,刻于碑上。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历来有 “三绝碑”和 “千金碑”的美誉。

      “一绝”是称赞其碑文第一部分《大唐三藏圣教序》,为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玄奘所译佛经而撰写。

    “二绝”是指碑文第二部分《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为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所撰。  

      在一方碑石上汇集两朝皇帝的文章已属难能可贵,而更绝的是此碑灵动、飘逸的行书来自于书圣王羲之,此为 第三绝。

      于是,两朝天子的文章加上一代书圣的书法,足以让这方青石成为空前绝后的名碑。

      在这通《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刻立之前的近二十年内,唐太宗与太子的序文早已被多次镌刻上石,一通《雁塔圣教序碑》立于皇家寺院大慈恩寺的佛塔下,一通《同州圣教序碑》立于陕西大荔县的佛寺内,它们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同样的内容要再次刻立新碑,并要独树一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弘福寺的和尚怀仁做到了。他耗费二十四年时间,从书圣王羲之的遗墨中将碑文内容逐一摹出,有的字实在找不到,就用相应的偏旁部首拼合。 为了顺利完成这方集字之碑,怀仁奉诏广收王羲之笔墨,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当这通集字碑完成后,它便有了“千金碑”的美誉,可谓一字千金。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虽为集字之碑,却很好地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风韵。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评其为:“《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 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圣教序》,唐僧怀仁所集右军书,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

            2023.05.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5. 18立夏十三日//七言古风· 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之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si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