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社会上流行“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它来宣讲自己的主张,或者佐证某个道理。
做时间的朋友,意思是说,通过长时间做某件事,累积时间的复利,从而能够收获价值。
做时间的朋友,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践行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就是长期地、连续不断地投入精力、资源在一件事情上,从而在未来自然而然地收获了财富、提高了能力、取得了地位。
长期主义所揭示的是,只要坚定相信,并做到长时间地、不断地投入,就能得到好的结果的一种无差别策略。
在这个策略里,暂时的技巧、地位、能力、资源等都不是重要因素。
所以,长期主义,反映的是一般性的规律。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文化符号背后,都隐藏着长期主义的内核。
比如积累。积累是每个人的常识,我们经常说,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信誉、积累人脉……
为什么要积累?因为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积累是什么?就是长期地,不断地投入到一件事上。
积累的结果,就是在未来,自然而然地收获期望中,或期望之外的果实。
积累是一种普通的,无处不在的人生策略,它太平常了,所以常常被我们忽视。
考上大学之前,我们都需要经过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学习积累。没有前面的积累,上大学就是妄想。
在企业里,专业人员要成为专家,一般须要经历数年的经验积累。没有积累的专家,必是欺世盗名。
复杂如国家经济,中国是在1978年之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长期策略下,积累了四十年的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
如果我们发展中不断折腾,打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长期策略,中国绝无今天的成就。
积累,是取得进步的必然通道。
大部分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就是失败在积累上。
工作多年,也没能成为专家的员工,同样是败在积累不足。
看似花了同样的时间,不同人却产生了不同的积累结果。那是因为,在事情上的真实投入差别巨大。
即使人的智商存在差别,情商高低不同,身体素质也有强有弱,然而任何一个正常人,只要充分地投入时间、投入注意力,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真正地与时间做朋友,都会收获积累的果实,攀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
这些台阶,与别人无关,无需与别人比较,只要你在积累的通道中进步,终究会出类拔萃。
所以,人的进步,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是自我的进步。同行的人,和所谓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是生活中的风景。
再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和神话故事。它们常被用来比喻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其实,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都是长期主义。虽然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搬去大山,也不知何时能填平大海,但是他们坚信,只要自己全力投入去做,就能实现目标。
从故事拉回到现实中,愚公、精卫都不可能实现目标。但是故事中的愚公,精卫都是“愚者”,他们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依然相信只要长期积累下去,就能实现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
和愚公、精卫一样,现实中的长期主义,通常要面对的,就是那些看不见的结果,不确定的希望。
假使有一个确定的承诺: 只要你认真学习三年,就一定让你上清华大学。相信多数人都能做到,因为结果确定了,人们就不会患得患失,确定性是人们行动的定心丸。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主要挑战,却是未来的不确定。
因此,我们很容易失去信心、惧怕不确定,不能像愚公一样确定相信,并投入全力、长久地做下去。
现在我们知道,长期主义,是应对不确定未来的普适性策略。然而,我们必须真正相信它,才能践行它。
马云说,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阿里巴巴创立之初,马云相信互联网的未来,但不可能知道未来阿里的模样。当初,阿里的十八罗汉,更加不会知道阿里和自己的前途,但是他们相信了马云。
当前面一团迷雾时,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相信,然后他们全力投入,长期践行。
每走一步,才会浮现一步的确定性。长期走下去,就有了如今还在长期践行中的阿里帝国。
马云的相信,与愚公的相信没有什么不同。相信了,一直做下去就是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信自己的选择,做下去就好,不必为看不清的未来牵绊,前程自会展现。
我选择相信长期主义,因为长期主义反映的是一般规律。
对我来说,长期主义不仅是策略,更是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