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份不算太迟的年度总结——致2016

一份不算太迟的年度总结——致2016

作者: Hello_you | 来源:发表于2017-01-02 15:51 被阅读3次

    2016年前半年和后半年的风格迥异,前半年的关键词应该是「紧张」「纠结」「选择」,完成硕士论文的紧张,选择工作的纠结。后半年的关键词应该是「思考」「犹豫」「放弃」,对于行业的思考,对于工作的放弃。4月,在带有一点冲动、怀有一点理想的情况下选择了出版行业,确定来到北京,确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然而,在12月30日我离职了。

    知道出版行业没落了,但却没想到它这么传统,这么缺乏创新动力。知道编辑工作任务的繁重,但却没想到要面对这么多烂稿子。除了这两点「没想到」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搞清分社出书的重点在哪里。本以为他们的重点在于政治学方向上,但是却发现他们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有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 出版是中国行政制度下的特权
    • 像熊培云之类人的书我们坚决不能出
    • 出版这个行业几百年来都没有变过

    因为怀有一点人文社科情怀我才进入出版行业,但是发现自己所在的出版社专注于主题出版,把国家对于出版业的这种限制视为一种特权、一种保护时,当我发现这个行业的创新如此困难之时,我只能选择退出。

    除了立场观点之外,这半年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些思考:

    1. 传统纸书出版的试错成本太高,使得它无法让入行新人在短期内就去实践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由于人才培养机制较为落后,导致新人很难在短期内有较大的进步。相对于互联网企业新人成长的速度来说,传统出版行业新人的成长曲线过于平缓。在文编岗位的这半年中,自己也深感自身能力提升极为有限。
    2. 传统出版企业创新活力不足,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到位。随意点开我社的微信公众号的某篇文章就能发现我社的新媒体能力与其他出版公司之间的差距,不论是在排版上,还是在内容上,总让人有种「是因为别人都有公众号,所以我也来弄一个吧」的感觉,内容用心程度不够,宣传毫无特色。
    3. 传统出版行业不应该仅仅做一个图书生产商,更要做一个内容传播商、知识营销商。以「罗辑思维」「新世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并不做图书,但却能把图书依靠自己的传播卖出极高的销量。既然他们可以做,为什么传统出版行业就不能做呢?单纯的图书加工生产在今天已经不能创造较大的利润,应该结合知识付费的理念去将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

    这大概是一次比较失败的职业选择吧,半年来不仅财务没有宽松,个人能力增长也极为有限。不过经过这半年,可能明白了一个道理——赚钱是第一位的,理想是第二位的。只能寄希望于2017年,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更加合适的工作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份不算太迟的年度总结——致20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vw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