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不自由,毋宁死,斯世再无此等人

不自由,毋宁死,斯世再无此等人

作者: 亓冬 | 来源:发表于2020-10-10 22:10 被阅读0次

    民国燕京大学的校训——Freedom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从圣经中化来,以最悲壮的方式充实Freedom through Truth之含义的,是并不信仰基督的中国人。


    王国维先生.jpg

    1927年,王国维先生留下一张纸条,“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颐和园鱼藻轩投湖而死。两周年祭时,清华大学为之立碑纪念,碑文由陈寅恪先生撰写,其中的两句,意义超越时空。一句是:“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另外一句是:“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如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成为许多知识人的座右铭。


    陈寅恪先生画像.jpg
    如果没有付出过代价,座右铭永远只会是座右铭。让我们通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看看陈先生是怎么做的。
    1953年,中国科学院筹建中古史研究所,拟任陈寅恪先生为所长。陈先生向来不问政治,更不担任行政职务。派谁南下广州,劝说时任中山大学教授的陈先生北上就职,就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最后,北大副教授汪篯被选中。汪篯是陈先生赏识并且亲近的学生,曾担任陈先生助手,担任助手期间还住在陈先生家里,名副其实的入室弟子。同时,汪篯也已入党。所以,从两方面来看,都确实算得上是理想人选。这个使命可以公私兼顾,汪篯当然求之不得。
    只是,汪篯不会想到这次南行将给他带来什么。
    汪篯满心欢喜,领命南下。然后,发生了两件事。于私,汪篯被逐出门墙;于公,陈先生断然回绝北上任职。两件事都记录在《对科学院的答复》这篇口述文字中。
    关于逐出门墙: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即不能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关于拒绝北上:
    “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绝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陈先生一生恪守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直至为之付出生命代价。正因为他一直秉持这一理念,所以他才能对王国维先生之死生出知己般的理解和共鸣,认为“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很惭愧,王、陈二先生的境界,我自问无法企及,环顾四周,或许斯世再无此等人。
    不过只要我们记得,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境界存在,即使不能见贤思齐,日后行事,也许也能稍微有所自省,不至于毫无底线。或可为这个世界保留一点真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自由,毋宁死,斯世再无此等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xs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