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看书的,也喜欢买书。跟买零食不一样,我去超市的时候,特别喜欢买零食,看到什么都想买,买回来之后,摆在零食柜里面,看着满满一柜,很满足。但这里面的很多零食会放到过期也没有吃,我也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很迷惑,就是那种买的时候特别想吃,一旦我拥有了它,就无感了。但书不一样,买回来,放到书架里,我会想着要看它,会写读书计划,每读完一本书,放到读过的书架上,看着一本本读过的书,感觉自己特别充实,让我有一种我就是知识女性的错觉。再摸摸这边没有看过的书,心里是充满斗志和希望的,每次懒惰的时候,看着,都会变得勤奋起来。
买书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逛实体书店的,喜欢那种氛围,更喜欢满架子的书,真是做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大书架,一面墙的那种,上面放满了我的书。想想就觉得开心,我的余生就为了能有这样一个大书架而努力。
第一次见这样满架子的书,是在大学的图书馆,走进图书馆的一刹那,真是惊呆了,一架一架的书,安静的氛围,我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我一架一架地走过,轻轻抚摸着它们,心里默念:如果有一天,你们都是属于我的该多好!所以,作为一个理工类学生,有一段时间,我常常混迹于各种文学书架前,一本接着一本,仿佛天地间只剩我和这些书了,什么事情都打扰不到我。
大学的图书馆是最安静的地方,书店也很安静,但进入书店的人没有门槛不经筛选,所以我去过的很多书店,都不甚安静,这让我毕业后,尤其怀念学校的图书馆。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店,是在北京,在中关村附近,书店的名字我忘记了,好像是新华书店,我不太确定了,因为搬家后离这里很远,就再也没有去过这个书店了。这个书店给我的印象是大,书类很全,人也很多,非常非常多,逛这个书店,通常是逛一上午都找不到一个地方坐一下休息会的,真的很累。我去这个书店一共没几次,印象中,只有家里的中国地理和外语词典是在这里买的。
来北京10多年了,要说遗憾,没有去过的地方很多,但最遗憾的是没有去过国家图书馆,心里想着,这两年,我是一定要去的,尤其是小朋友上了学之后,就在国图办一个卡,周末带他去图书馆去。从我家到图书馆,路上大约需要80分钟左右,这样是我比较犹豫的,路程稍远,感觉周末的时间都浪费在这里了,但转念一想,即便不去这里,那不还是玩嘛,还不如浪费在这里了。
我看书不拘种类的,只要是喜欢的,或者是别人推荐,我感兴趣的,都会去瞅一瞅,所以,除了专业相关的,看过全系列的三毛的作品,也看过梁羽生系列的作品,琼瑶阿姨的也看过,会看东野圭吾系列的书,也会看近现代的散文作品,会看古文,当然也看西方名著。
所以我逛书店的时候,不是去某一类书目前挑选,基本上,除了外文区域,和专业非常强的科技区域,我都会细细的转一遍的,轻抚一排排充满了油墨香的书,像是琴弦个个弹在了心尖上,是悸动的喜欢。
我喜欢一个人逛书店,因为逛书店是完全看自己的想法和喜好的,跟买衣服不一样,买衣服需要参考其它人的意见,但买书还是一个人比较合适,我不需要别人的意见,也不会给别人买书的意见,我和我家小朋友逛街,我也不会给他意见强迫他买他不喜欢的书。我们两个到了儿童文学区域,我就放手让他自己挑了,我只负责他不丢了,及时喝水就好了。一次,我们两个逛书店的时候,我特别看重了一本《酷玩铁甲》的书,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坦克的型号和内部设计图,我是希望他买的,但我推荐给他的时候,他只翻了翻,说不喜欢,就不再看了,我便放弃,不让他买了。不久后,小朋友和我一起看局座的节目,他突然就开始对各种武器有了兴趣,我这个时候就特别想念那一本书,但还是一直没买,小朋友自己从网上选了一本《世界兵器》,只有我,还是会觉得,那本书没有买,实在是可惜了,一直惋惜,却也不曾从网上再买,即便网上的价格比实体店便宜了很多。
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一个事实,我有次在书店,给小朋友买了两本恐龙相关的书籍,一共花了280块钱左右,回来后,我查了一下网上的价格,两本算下来,大概需要不到200块。那一瞬间,其实我是气愤的,后来想明白了,我在网上挑书,是体验不来那种选书的快乐的,更无法让小朋友体验到书店的那种学习氛围的。想想,这多出的80块也算值了,但我从此后,再也没有在实体店买过贵的书了,这样基本和网上有差价,也不会差这么多的。
科技的发展代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实惠,但也会慢慢少了很多传统的乐趣,乐趣少了,一些传统的东西变慢慢地被代替掉了,很是让人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