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掏耳朵也能入画!
勘书图这幅《勘书图》就是把这个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描绘出来,惹得后世无数文人墨客饶有兴致地围观、评论。
宋徽宗、苏东坡、董其昌等名人大咖纷纷发言。
现在这幅画藏于南京大学,已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可见其珍贵。
作画和写文一个道理,都是要在浩如烟海的生活素材中选取内容进行提炼升华。
我们看看这位画家都选取了哪些内容。
全景式山水画屏风;放着书籍、卷轴画、琴等物品的长几案;右侧矮桌前坐着的挑耳文人,旁边侧立一书童。
这三个要素分别从不同方面,构成了同一个主题:文人的惬意日常。
我们先观看占据画面最大的屏风。
三折屏风,围成了文人的生活空间,也围成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屏风者,最早是用于挡风的。因为古时是土木建筑的房屋,其封闭性较差,就发明了屏风用来遮挡一下。
等到战国到汉朝时期,当时还没有形成太多的家具布置,屏风就起到了标志主位的作用,也就是提示主人所坐的地方。
再往后,从魏晋开始,屏风的装饰作用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了贵族文人们表达生活品味的方式之一。
这幅三折屏风上,就绘制了全景式的青绿山水画作为装饰。
画面上可见崇山峻岭,绿树葱郁,林间屋舍数间,显得清幽安适。
河水蜿蜒而来,又曼妙地流走;小船悠闲地荡在河面之上。
时间仿佛停留在悠然明静的山水间。
这屏风中的山水静谧也是主人内心境界的反映。
再看横在屏风前的长条几案。案上的书籍说明这位文人正在勘书。
因为古代的很多书籍都是手抄的,加上不同书籍互相抄袭,难免会出现错漏,就需要有人整理勘误。
画中的主人正在完成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一把古琴,一些画轴,暗示着主人的高雅趣味。
你看,一个简单的几案,就将主人的生活日常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而画面的主人公,则居于画面一隅。这与之前人物画中,人物居于画面正中最大的位置不同。
虽然占据位置不大,这位文人逍遥自在的状态却是全画的核心。
与重彩抢眼的山水屏风相反,他身穿素白的长袍,坦腹敞怀,表现出了内心的怡然自得。
他左手搭在椅子扶手上,右手持耳勺挑耳,头部右倾,眯着左眼,享受着挑耳的快感。
舒服啊!
连光着的脚丫,上翘的脚趾都写满了舒适。
这自在舒服的,可不仅仅是挑耳,还有他闲适惬意的生活方式。
画家用一个生活中颇为有趣的小细节,完美地展现了文人的内心大世界。
看似大面积的屏风、几案,成了表示文人内心及生活的小背景。
而画面一角的文人,是这个空间的大的核心。
小与大,主与次,重彩与素白形成了对比,又在精神世界里完成了互换。
《勘书图》的作者名叫王齐翰,在五代南唐后主时期任翰林待诏,以人物画见长。这幅画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
这幅《勘书图》原名《挑耳图》,宋徽宗赵佶大概觉得原名字不够高大上,御笔一挥,用他的瘦金体在画面左右各写上了:
“勘书图”、“王齐翰妙笔”。
算是为这幅画的名字和作者盖章定论。
在我眼里,宋徽宗的命名貌似过于官方庄重,反而不如原名更率性天真、轻松有趣。
清人评价这幅画说:
耳乃心之牖,
耳羞心亦益。
蓄疑真似塞,
纳善始为聪。
在他的诗句中,清耳如清心。这一解释为这个生活片段增加了文人式的意象。
总的来说,这幅画,画家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题材,做出流传千古的好作品,可见作者的巧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