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丽江的奇绝 ——参观云贵湘札记之七

丽江的奇绝 ——参观云贵湘札记之七

作者: 王德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09:43 被阅读0次

我们带着大理古城的古韵,奔向了丽江,一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古城的情况,我也不断地翻阅资料,并欣赏路两侧的风光,逐步对丽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过去通过一些资料、媒体介绍,知其名而不知其内涵,多年来就想着何时到丽江一游,这回算是圆了梦想。读其书,观其地,看其奇,品其食,总之,丽江送给我一个奇绝的感觉奇亦绝,绝亦奇,正向有人说:“正是奇奇绝绝构组成了古老而又年轻的丽江。”此话形象而真实,点破主题,揭破内涵。

丽江,万里长江实现伟大转折的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横断山脉的夹持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当金沙江到了石鼓,突然改变了南流方向,来了个N字型大转折,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以势不可挡之势,路经多地,浩浩荡荡流入东海,成为我国江南大地的母亲河。丽江得名于纳西族的“依古堆”,意为金沙江转弯的地方。

一座玉龙雪山被称为奇山绝色,雪山四季为雪,那白色的晶莹雪透,超然群山之上,绿域白色顶冠,它是北半球千古雪山群峰中靠赤道最近的一座,永远让人们欣赏它那追求圣洁的态势,而自励自己保持雪色洁白的品格,我望着远处的玉龙雪山,遐思人品与雪品的相互媲美,该是何等的高贵。

一条虎眺峡,让人们惊心动魄

一色泸沽湖,使人们着迷叹绝。

自然的奇绝,造就了人文的奇绝。丽江大研古城的百年风雨沧桑,而仍古朴宛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流远,古今结合的时代美感。

东巴文化是世界首奇一绝,如图似画的文字,是人类最早文字的见证。

结合古乐的许多曲调,风靡亚洲

当代奇绝更是层出不穷。

丽江高美古崖地,世界第一流天文台。

永胜程海,平淡的内陆湖却蕴藏着35亿年生命史的奇藻,成为世界有名的绿A药品、饮品、食品。

宁蒗小凉山,昔日的高寒芥子洋芋王国,依靠科学技术,置换出一个苹果飘香的伊甸园。

丽江七级大地震,震出了敢于斗争的丽江精神,短短的三年便重建出一个更美更旺的新丽江。

更奇的是莫过于人气。

在偏僻的丽江,却有悠久的古代文明,丽江地区人类活动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1958年在丽江县城南13公里的漾弓畔木家桥附近,出土了一批旧石器和骨化石,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没有出现过旧石器时代的空白。1975年再次在该地区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一个,为少年女性,定名为“丽江人”,属旧石器时代晚器智人,距今有10万年左右。“丽江人”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丽江地区发现了众多的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青铜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在丽江也多有发现。

在云南的历史上,丽江作为崇尚汉文化之先河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元明以来丽江的经济文化因此有了大的发展,史称“富冠诸土郡”“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大兴水利,改进耕作技术,开采矿产,发展工商业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文化,购进了大量汉典籍,建造“万卷楼”,请中原名师教其弟子,培养了一批用汉文写作的诗人,在当时刻印了10余种诗文集。今存有“木氏六公”的诗文。雍正年间,丽江在云南率先实施“改土归流”政策,打破土司垄断文化的格局,先后创办书院义学,民间子弟开始学习汉文化。自元明以来,逐步造就了崇尚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影响子孙后代,也为丽江后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

丽江的民族团结,推动了人气的发展。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全区有纳西、彝、僳僳、白、普米、傣、苗、回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半数以上。他们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成员,历史以来各民族拥融一起创造了丽江地域文化,其中有共性的中华民族文化,也仍然保存、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

通过参观、学习、听取他人介绍,使我认识到丽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探索它的文化源渊,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助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2012、9、6日

",\wgz��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丽江的奇绝 ——参观云贵湘札记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c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