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阴沉沉的天,间或飘着点点不知是雨是雪的东西,尽管已经持续感冒了快一个月,浑身酸疼哪里都不对劲的我,还是骑着电动车赶往兴善寺对面的知无知去参加教育读书会。
之所以要硬着头皮去读书会,原因很简单,这期在读的《0-8岁儿童纪律教育》真的是一本让正在养育孩子去参照,让未来要养育孩子的人提前学习,让已经养大孩子的人去勘误的教养圣经,适用有效,不仅有理论,更多的事案例和方法。
上面只是这是来自书目的吸引力。督促我经风冒雪去读书的另一个动力是来自领读人和一群读友:
领读人木槿树是一位在传统学校坚持温柔而坚定地做创新教育的资深老师,个子不高眼睛不大的她,一直温暖亲切地分享她的阅读领悟,还有她在课堂上的一个个故事。还有其他几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家长,草木山西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在带外孙女:我跟着读书是重新学习教孩子,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孩子,认识教育;有做金融的爸爸,还有第二职业开了一个面馆,只能参加前半场读书后半场时间必须赶回去守店的爸爸,“身边都是焦虑的家长,给孩子报这个班哪个班,我在想我到底该怎样做,才能做好家长?”。还有一直坚持协同领读的谟禎老师和几位妈妈。大家相互形成力量,往前读,往前走。
具体的读书内容我不用去讲述,只是在读到这个思考问题时,我真的怔住了:
扪心自问——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你所教授的内容是否值得孩子们此刻去付诸努力?
今天的读书讨论环节,自然绕不开那个杀死老师高中生话题,绕不开小升初话题,绕不开大家共同面对的焦虑问题。
拉开大脑的搜索引擎,把目光投向过往的自己和身边忙乎来忙乎去家长们,翻开朋友圈,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
我们是不是从幼儿阶段已经以灌输考试会涉及的知识来定义教育了?
学才艺要考级,考级是为了升学加分,升学是为了好工作……
从幼儿阶段就开始的以学习好坏来评估孩子好坏的评价体系,学习好了,家长眉开眼笑,不好了垂头丧气。
作为学习者的孩子似乎从来没有成为思考的主体,感受的主体,成长的主体,他们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数字,没有情绪,没有故事,没有主张,没有过程,一个没有血肉,没有神经只有干巴巴的骨头,没有弹性,没有防御系统,突然有一天就爆裂了,伤及到碰到的人或物……
不想多说了,只是想建议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把这句话多念几遍,多想一想,或许能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读书会结束了,我要骑电动车,赶紧回去,给女儿做一顿她爱吃的饭,让她暖暖地去运城去上学,我要告诉她:记着把她这个学期画的油画,写的论文和读书笔记拿回来,我要给她在家里存档,对于考试成绩真的不重要,那只是一个数字而已,重要的是她读过的书,做过的事,还有她相遇到的老师和同学,她们之间的故事。这些才是每周她回来我最想听她讲的。
扪心自问:对于孩子一生而言,你所教授的内容是否值得孩子此刻去付诸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