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

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

作者: Wray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10-21 16:07 被阅读32次

    教育领域内,行为主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更多人所接受,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它延伸到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属于哲学研究的领域,此延申所包含的理论思考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人类社会的本性、价值、美好的生活及对现实的思索和假设。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

    行为主义根植于许多哲学传统之中,它关系到实在论。实在论中关于“独立实在”的观点,类似于行为主义者所提出的行为的产生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时,行为主义也受惠于唯物主义哲学。

    行为主义的哲学之维

    斯金纳被一些人认为是行为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有些人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人类与机器是相类似的、受自然支配的、具有可观察行为的、更为复杂的系统。环境是经过广泛设计的,并非自然的,它是由人类改造而成的。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包含了重要的具有强化功能的相依性联系,正是这些相依依性联系创造了我们人类。

    斯金纳承认,我们不清楚培养孩子、有效地教育公民或构造美好社会的最好办法是什么,他主张发展比我们现在更为优越的方法。为了改变文化和个体,行为必须要改变,同时,改变行为的方法就是改变起强化作用的相依行联系(文化或社会环境)。简单来说,相依性联系就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它们强化了得行为同时也影响了行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原理和行为工程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巴甫洛夫和华生,但是,斯金纳开创性地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当代省会的众多领域,热切地将其拥护为一种更为实际的且能产生更大效果的教育方法。

    教育目的

    斯金纳认为教育和训练没有什么区别。他不认为思想最初就是自由的。无论学生做出的是批评的判断还是接受的意见,依据的都是他们之前所受的训练。他还认为,那些缺乏强化,没有适当地鼓励学生进步,也没有及时强化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立即知情他们的对与错,这就是他在程序教学中主张使用及时强化法的原因。

    教育方法与课程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教师有多种奖励及强化的方法可以任意使用。斯金纳认为,间歇的奖励比连续的奖励产生的效果更为强烈。在行为主义课程中,有一个问题很突出:教学的目标必须以行为科学的术语来描述,不能仅仅是教学的主题。换句话说,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学习的客观结果就是可观察的或可测量的行为。不是行为的改变就是对所期待行为的强化。斯金纳和其他研究者认为,目前,大多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及时的强化。目前许多行为主义者研究“人们是怎样思考,且思考又是怎样塑造行为的”这一哲学问题。

    教师角色

    斯金纳和行为主义者愿意看到教育者意见一致,正如他们愿意看到一些行为被强化,然后用被证实的训练法塑造这些行为。教师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习这个理论和训练过程中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够相互协作且做出聪明的举动,他们就完全可以与众不同。

    对教育中行为主义的批评

    许多人轻视斯金纳的监狱并对其理论加以讽刺,特别是其关于“个体没有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尊严”的理论。一些批评者指出,斯金纳的理论轻视和限制人性,但是有强有力的理由可以说明斯金纳的观点是乐观的。他坚持认为人类几乎可以通过行为工程被塑造为任何样子。批评者指出,行为主义最明显的弱点之一就是行为主义者所提出的对社会政策的建议。

    一点儿感想:

    行为主义的观点和主张在教育领域中影响较大,一些学校和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行为主义的践行者和支持者。在某些学科、某个阶段、某个时间、某些内容、针对某些对象应该说行为工程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和公开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其程序教学所宣扬的优势。

    但过分强调环境、训练,特别是视教育为训练和强化,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理念不完全相符,过于以偏概全。尽管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学校把反复操练、魔鬼刷题、机械重复当成学校发展的法宝,甚至有些学校因此受益,大肆鼓噪,有相当大的市场和拥趸,但终究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方向,生命力不可能持久。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应牢记责任和使命,积极践行和勇于探索,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进程中,学好理论,用好理论,让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改进实践。故对行为主义的主张和观点,应积极思考,认真领会,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善加运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ii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