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给远方的亲人、朋友传递信息,或是表达思念之情,古人大多是用书信的方式。在手机普及之前,现代人也大都如此。
小的时候,很羡慕别人家能收到远方的来信,记得隔壁不识字的奶奶,就曾经拿着一封信让我念给她听。
那时候经常想,我家为啥就没有外地的亲戚呢?如果有的话,我也可以跟他们写写信啊!
上初中时,二哥到湖北工作了一年。期间,哥哥写过几封信回来,收到信的我们一家,特别高兴。哥哥在信中告诉我们他在那里的工作状况,给我们介绍那里的风俗、特产,并且寄了天麻回来,因为妈妈经常头晕。
收到来信就要写回信,写回信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已经上初中的我身上了。于是,我铺开信纸,妈妈口述,我记录。可能是我们一家人都不太善于表达,信写的极短,没有几句话就结束了。记得后来哥哥回家后曾经对我说:“你为什么就不能写长点呢?”我回到:“妈妈就说了那么多啊!”
长大后才意识到,远在异乡的哥哥,那时有多想家啊。如果收到的是一封长长的家书,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信中告诉他,对哥哥来说,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唉,那时候实在不太懂事!
初二时,班里的一个女同学,我的好朋友,突然转学,到她爸爸工作的山东读书去了。分别的时候,我们相约,要经常给彼此写信,告诉对方各自的情况。
奇怪的是,给哥哥写信时无话可说,给同学写信时却有说不完的话,常常能写满两页信纸。我们俩书信往来了大概一年,到了初三,因为忙着中考,才中断了。
跟先生谈恋爱时,先生在部队服役。那时候虽然可以通电话了,但先生说,我们要多写一些信,可留着纪念,像他爸妈一样。
据先生说,公公年轻时也在部队,婆婆在老家,他们那时候就经常通信。公公是个有心人,把他们通的那些信全部保存着,放在箱 底。每年晒伏的时候,这些信也跟衣服一起拿到太阳底下曝晒。
后来被刚刚识字的先生看到了,小时候的他非常调皮,把信拆开,大声朗读。婆婆听到后立即追了过来,要把信拿回去。先生一溜烟跑开,边跑边读,弄得村里的人哈哈大笑,弄得婆婆红了脸。
大概这是一份美好的记忆吧,在先生的要求下,婚前的我们除了电话联系,还一直写信往来。我知道,先生也是为了创造一份属于我们的美好记忆。
结婚后,我也曾无意中发现过,先生把我写给他的信装订起来,订成了厚厚的一册,保存着。这份记忆至今还被先生珍藏在某一处,我没有再过问。
女儿读初中时,曾经有过小小的叛逆,虽然是身为老师的我,有时候也感觉语言的无力,不知道如何跟她沟通。
有一次在监考时,突然灵光乍现,何不用写信的方式跟女儿交流交流?
于是,摊开一张十六开的白纸,提笔给女儿写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以“亲爱的女儿,你好”开头,回顾了她来到人世间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回忆她小时候是多么的可爱,表达我们有多爱她……
记得女儿一拿到这封信,立即跑进她的房间。不一会儿,只听她哇哇大哭跑出门来,一把抱着我。
“妈妈,我都不知道你们原来这么爱我,我以为你们现在不喜欢我了!我太感动了!”
看来,这种交流方式确实不错,打开了女儿的心结,后来的沟通就顺畅多了。
现在的我,已经许久不再写书信了,几乎已经忘记了它特有的功能。
其实,有时候写一封书信,可能会比打电话、发微信的效果更好,何不再试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