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如何欣赏一座美丽的佛像|读《佛像的历史》

如何欣赏一座美丽的佛像|读《佛像的历史》

作者: 跟着鹏叔游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2-10 17:50 被阅读0次

推荐指数:★★★★

我们在旅行时,无论中外,重点文物古迹之中,宗教总是无法避开随处可见的风景。比如欧洲的教堂、中东的清真寺,以及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佛寺。

佛寺中必然有佛像。一般主殿都会供奉着释迦摩尼,胁侍菩萨,天王等我们熟知的佛像。这些材质各异、形态不同的佛像到底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如何欣赏历史不同时期佛像的美?

这本《佛像的历史》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梁思成不用多说,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我国建筑学的开创人。可惜的是,建国后,一大堆高大上的头衔压在他的身上,公务繁冗,再加上虚荣心作祟以及时代背景,他专注于建筑本身时间变少,学术上变得停滞不前。他的智慧和未完成学术成果是中国建筑学的一大损失。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有关新中国对于首都北京的改造和规划,陈梁保护“历史文物建筑”的方案不被认可,甚为可惜。

这本《佛像的历史》其实也是一本未竟之书,由林渚从零散的笔记中整理而得。虽然没有系统的梳理和校订,但仍不失为这个领域的一本佳作。

网上有人诟病这本书,无非就是因为内容与梁思成的另外一本《中国雕塑史》很多地方相同。但我还是真心推荐的——内容好,文字佳,配着实地考察所拍照片,值得收藏。

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南北朝、隋唐、宋辽金、明元时期的佛像发展状况。

佛教于公元前后,汉明帝时传入,佛像随之而来。

佛教原非礼拜偶像之教,虽有塔庙,有圣物,但无后来所谓佛像。目前最早出现的佛像,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印度迦腻色迦王朝,比如下图的金币上。

明帝之后,至公元后一世纪,犍陀罗古建筑中始见佛像雕刻,受希腊影响明显。

典型健陀罗佛像,佛像整体清瘦,人体形态较修长,衣服是希腊式紧身长袍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特别是南北朝时,我国佛教盛行,佛像雕刻多了起来,佛教造像艺术全面发展。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均开凿于这个时代。

莫高窟275窟北梁 (397-439)

这里插一段石窟与佛寺的由来。

佛寺最初源自一些著名苦行僧的坟墓。他们生前在洞窟中苦修,为了避免塌方,在洞窟中央留下一段石柱,使之成为天然支撑物。苦行僧去世后,追随者会把他们的形象用塑像的形式再现,把生前的种种事迹刻画在岩石上,石柱上。这些苦修的山洞,就成为石窟的最初形式,而中央石柱演变成我们熟悉的佛塔。

云冈29窟

在后来崇拜者的眼里,这些苦行僧已经成为神,而非人。为显示其伟大,塑像也变得高大,拉开与人的距离。从最初的洞窟到塑像,到最后只有巨大的山崖才能表现他们伟岸的身形。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是典型。

被塔利班炸毁

四大石窟中,气势最雄伟的是云冈石窟,是因为其官方背景。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个首都。我国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也见于此。最先开凿的五尊佛像,是完全按照北魏开国的五个皇帝容貌一一重现的,被称为佛教的“总统山”。

昙曜五窟第20窟露天大佛 (南派),依照第五位皇帝文成帝形象雕刻而成

云冈于452年开始建造,后因首都南迁洛阳于494年停止。云冈佛像分为两派,印度(南派)与中国(北派)。

所谓南派者,与南朝遗像袈裟相似,而北派富于力量,雕饰甚美,北派衣褶为我国雕塑史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北派

面貌容易辨别,南派平板无精神,浓重的中印度色彩,呆板僵定。

北派虽少筋肉表现,然后以其筒形之面与发冠,细长微弯之眉目,楔形之鼻,小而微笑之口,则足以表示一种庄严慈悲的精神。这也是云冈石窟雕刻之所以能在精神方面占无上位置的原因。

飞仙(也名飞天,类似西方艺术中的天使,主要任务是散花,为佛唱赞歌)式样虽多,大约可分两种。一种印度式模仿而来,露脚、肥笨、做跳跃状,另一种长裙飘逸,有些并两脚(不露脚),向一边曳着腰身,裙末翘起,颇似人鱼。

隋代是佛教造像发展的良好时期,唐朝则是中国佛像雕塑的黄金时代。世俗融入佛教,佛教也深入了人们的世俗生活当中。

这里再插一段佛像影响下的南朝北朝差异。南方佛教尽管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记忆,但无论是天台宗还是净土宗,都选择将彼岸世界作为自己的解脱,远离当下的世俗生活。

北方则不同,秉承着“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的观念,直接将佛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自从北魏建云冈石窟,北朝社会整体气氛有了改变。信奉佛教不再是一件逃避现实、追求来生的事,所有的修行都在今生有了结果和汇报。当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积极投身其中,成为供养人。这从留存现在的石窟雕像中可以找到痕迹。

第七窟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号称"云冈石窟六美人”

可以说,佛教给北朝的发展及对南方的扩张提供了动力。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趋势还将由西魏、北周,及隋唐进一步继承。

隋代像首之精品,在中国雕塑史中可位于最高之列,其对人体解剖上之结构,胜于唐,一种极纯粹之调和与幽静之状态。

隋代观世音菩萨立像,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隋代立像的腹部独特的挺出,头占全身比例变小,鼻子和下颚较以前丰满,眼睛仍细,但上眼皮凸出一些,显出其下的眼珠。嘴变小了,造型精致的双唇使雕刻雕像微带笑意。颈子如截去尖端的圆锥体,从胸部突然伸出,与头部生硬相接。颈部终端横一道深深的皱褶。衣服上衣褶自然,卷边非常精致,如来佛的服饰永远保持朴素,相反菩萨的服饰变得华丽。头巾和项链上嵌着鬟石般的装饰。珠链从肩上垂下,间隔着挂着饰物,抵到膝部以下。

龙门的卢舍那大佛已经是中国化的佛像了。龙门石窟地处伊川河旁的山岩上,自北魏孝文帝开始修建,持续到宋,历经400多年。这里的佛像头部更圆润而较少圆柱形,衣褶不那么尖了,仍然对称,但更流畅,富有高雅的装饰性。

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佛像样式:大衣除袒右肩和通肩式外,还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着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大衣的右衣领往往搭于左手上。

大衣的下部衣褶层层重叠,形成三四层。尤其是坐像、衣脚密匝匝,如曲水流波般垂搭于台座前,很有表现的魅力,日本称之为悬裳座。

双膝并垂,是唐代佛像最盛行的姿势,是宋之后少见的。

宋代之后虽然数量和规模逊于唐,但表现手法更多洗练圆熟,此时佛像以美好的姿态,抚慰人们的心灵。此时佛教更加生活化、装饰更加繁缛,但还保存着一些优雅。

元代,喇嘛教从西藏传入中原。明清两代是中国雕塑史上可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像,没有汉代的粗犷、六朝的妩媚、唐代的成熟自信和宋代的洛可可式优雅,雕塑者的技艺蜕变为没有灵气的手工劳动。

他们的雕像大都交腿而座,胸宽,腰细如蜂,肩方,头部短胖,前额重现全身的韵律。头顶是平的,上面有浓密的螺髻,是如来佛头顶上特有的疙瘩形发式。其实在我看来,明清时的藏传佛像不失其独特之处。

总之,这本书适合带上路,看佛像时边走边读。

相关文章

  • 如何欣赏一座美丽的佛像|读《佛像的历史》

    推荐指数:★★★★ 我们在旅行时,无论中外,重点文物古迹之中,宗教总是无法避开随处可见的风景。比如欧洲的教堂、中东...

  • 梦编号0830450

    梦见一座巨大的佛像,西北黄土地的颜色,佛像由整座山雕琢而成,在佛像底下抬头能看见整座佛像的下端是镂空的(但是又是一...

  • 达摩佛像欣赏

    清代紫铜达摩佛像,包浆老道,开门老货,开脸清晰。

  • 雕刻

    佛像与石阶的故事 有一座寺庙。 寺庙里有座佛像,庙前铺着石阶,佛像与石阶的材料本来自于同一座山头。寺庙成了之后,每...

  • 普渡师父开示(八)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

  • 古代石雕佛像欣赏

    碑雕制成造像组合形式,属汉白玉之材,质地细腻莹润,色泽温雅,雕凿刻划精细,像上尚余彩绘残痕,显示造像碑表面原应施有...

  • 轶名佛像欣赏

  • 轶名佛像欣赏

  • 小故事:台阶与佛像

    台阶与佛像 有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沿着一级级石阶走到山顶,在佛像前顶礼膜拜,...

  • 开光

    一座大殿金碧辉煌 一尊佛像盖着绸缎 一群僧侣念着咒语 庄严肃穆 揭下佛像身上的绸缎 佛像闪熠着金光 照亮了整个殿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欣赏一座美丽的佛像|读《佛像的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kg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