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
时隔数月重新捡起笔
会有适应期,但是会坚持写下去
十一点睡,两点醒了,干脆起来续上了茶.想起小宁推荐的爱情神话
干脆连着热点下下来看.
一边泡茶,一边看.
本来对这类生活,爱情类型的片不抱太大希望.谁知竟然真的被导演设计进去了
看的时候,看出了各种很有名的镜头的运用.是我这种业余都能看出来的,比如,用窗框割裂镜头,暗示两人关系的疏离.也暗示了李小姐的拒绝.看的时候只能说镜头语言给的很明显.看完了查阅豆瓣才知道,导演也是初学者. 正是通过Demo电影展"First"拉来投资拍的这地一部电影,原先写了六年公众号.带着这样的背景去看的话,这部电影的设计感就很强.或者说"匠气"很强.这对于电影业余爱好者来说倒是一件好事,你可以在很多地方get到导演给的点.并且预测到下一步的走向吻合.
但是再仔细去看一遍,你就会发现这很刻意,就像是科班出身的画家画的是画,而非科班画的是信息.大师则会挥洒灵感.
不过拍这部情景生活小品倒是正正好,尤其拍的是上海.小家子气,精致,设计,放到这部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得不感慨,中国电影已经沦落到出这么一部小家子气业余新人导演作品已经是难得了.
来谈谈电影给到的信息
其实电影背后的规律是两性关系中最可悲的永远是平庸又老实的Beta.
ABO设定的用在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
年轻时大家都希望做Alpha,疯狂的去卷,去攀老外,去做艺术.碰的伤痕累累,到了中年就只剩下认清自己是Beta的现实悲剧.看到自己的儿子选择了成为Omega还觉得丢脸.殊不知,Omega也比Beta舒服一百倍.但是更可悲的是,就这样的Beta实际上已经是中国上下难得的上层社会了.
然而,底层中国人一看这上层过的跟我们也差不多,在仔细一看,哦,原来是因为都各养一个外国人啊.难怪过的这么差劲.
那这上层老上海人追不到的女人都被谁睡走了?哦,舞厅里是外国老白男,你天天打扫祖上留下来的屋子做饭给意大利脱口秀男演员白住,这样他就只需要好好锻炼肌肉去睡你儿子的女神,你自己的女神吃西餐吃出来个英国姑娘,你还要把你的房子卖了给人家回英国倒贴去.
这就是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爱情神话
以上说的不是指这电影不正确,恰恰是因为,就像他自己说的,"刻画了一段罗马的历史".只不过这历史需要你自己去发掘罢了.如果上述说的有错,那也是上海的错,而非电影的错,电影只是记录了下来.
说点其他的
这个片里每个人都有历史,都有痛点,就像一件旧电器,你牌子再大,20年过去,再怎么耐心呵护也是百病缠身.然而人不一样,历史的痛不能阻挡你继续去生活,没有谁能剥夺你生活的权利.只是大家往往对他人缺少了对自己的宽容.批评时忘记了自己的屁股上还长着脓疮.
但是当大家都能放下彼此的历史好好聊聊时,又发现原来生活还是过得去的.也不完全一团糟.几个中年人抱在一起,也还像是生活的样子.吵吵闹闹,里里外外,也是哲学.
西方喜欢<布拉格之恋>,探讨年轻生命的轻与重.反正没有孩子,只有一条狗,轻也就是一起出车祸死俅了.东方却还要拖着孩子,还有父母老人.东方还没资格谈生命的轻.毕竟所有人都被生命的沉压的喘不过来气了
不过有没有可能是,西方之所以能谈论生命的轻,能够追寻爱情神话,是因为东方的替他们担着生命的重呢?
到头来,到罗马有了爱情神话,回到上海只能看别人演爱情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