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穷,这几年各式的请单都置之不理了,但邮局下发的这份《报刊征订目录》还是不期而至,于本就拮据的日子又添烦愁。
纸来钱往的世故人情可以不要,至多"躲进小楼成一统"埋头走路不认人。窗外事儿可以不闻,圣贤书却不可不读,人心总得找个安放处才是。
当然咯,不花钱的读物也多的是,比如单位里订的这报那刊的,翻来覆去看看"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给这一贫如洗的生活也多些鼓励。鼓励过热难免干燥,要找个滋心润肺的去处,只能自己省着些油盐,订两份你孤孤苦苦爱着的刊物。
生活不曾宽余,但求心思有个朗畅的所在,于是这《读书》一订就十余年了。其实也可公费订阅,感觉这书既为己钟,粘上假公济私之嫌,总有失诚意,须掏了自家的钱,方觉才是真心还愿。
记得90年左右的那段日子,出版界多去搞麻衣相术一类了,过书市如过荒原;好在还有《读书》,算是熬过一荒。
偶尔的在废旧书摊上看见两本《读书》,家中虽已成套,但还是怜惜万分的买下,往架上一放,又为架上《读书》的一格添了长度而窃窃的喜上几天。而今呢,物价较着劲的涨,工资到手,不用算便知入不敷出。要吃饭,还是要读书?想起来这书真没个读头,君不见大钱赚得如火如荼者,几人提谈读书二字,而我等读书人,就算你学破古今,还是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但命中带个书字,乃前世之缘,今生还愿,就不必怨天尤人,致于吃饭问题,我们不是有"瓜菜代"吗?
《读书》《新华文摘》各订一份,手中也所剩无几,真不敢想何以度日。多少年来一直自认为懂得知恩图报,一直感激着用心良苦的《读书》编辑,此时却生出一丝莫名其妙的怨,怨世上竟有这样一本让人牵肠挂肚的《读书》。
1993.2.11
真心还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