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搜狐新闻
近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脂类医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康景轩教授,针对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控制,发表了他对病理情况的分析,以及在临床治疗方面的看法。
演讲要点如下:
一、“新冠病毒肺炎”发生发展的病理
二:与消灭病毒同样重要——消退炎症
三、人体的基础环境决定炎症的程度
四、体内Omega-3与Omega-6相对量
影响炎症反应程度
五:体内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促进炎症
六:肠道菌群细菌影响炎症反应
七:增加Omega-3、抗氧化物、益生菌和纤维素可调节免疫,控制炎症
八:严防病毒、调节免疫,战胜疫情
今日起,我们将分三章连载康教授的观点、尤其是在临床治疗方面的看法,希望此文能为我们战“疫”中的每一个人提供重要帮助。

康景轩教授,美籍华人
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
脂类医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际Omega-3研究学会主席
国际营养遗传学与营养基因组学
学会创始秘书长
世界营养基因与健康理事会理事
曾任国际学术杂志《营养遗传学和营养基因组学》主编
著有畅销书《吃出健康的智慧》
大家好,我叫康景轩,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慢性疾病防治的研究。今天,我在这里想同大家谈谈我个人对目前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肺炎这个病的病理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方面的一些看法。
01“新冠病毒肺炎”发生发展的病理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个病的名称,叫“新冠病毒肺炎”,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病毒,另一个是肺炎。病毒就是这个病的病因, 肺炎,顾名思义,是肺部发炎。肺炎是这个病的基本病理。肺炎的轻与重以及它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会决定到这个病人的预后,也就是,他的这个病情是轻的还是重的,甚至是生是死,都与这个病理是有密切相关的。
那么,这个病毒是怎么来引起肺炎的呢?这个病毒首先要进到我们体内来,它会寻找在我们人体粘膜上的另外一个蛋白来对接。
所以,当它们通过飞沫也好,还是接触这个过程也好,同我们人体的粘膜细胞接触之后, 我们的细胞就会把这个病毒放进里面来。一旦这个病毒进到我们人体上皮细胞之后,它就会利用细胞里面的一些机制来开始作为自生的繁殖,制造更多的病毒。这个过程通常是没有症状感觉的,我们通常把这个叫做那个潜伏期。它的长短与这个进来的病毒的多少,甚至病毒在体内繁殖的速度、快慢有关系。

那等到这个病毒在体内越来越多,也对细胞产生破坏了,这个时候就触发了我们免疫反应,就是这个炎症反应。那我们体内的炎症细胞,其中有一种是体积比较大的一个细胞,叫巨噬细胞。它在组织里面发现了这些受病毒损伤的坏死的细胞, 这个免疫细胞就会释放一些因子或者小分子的物质,就像发出一种信号一样,会有几种后果。
首先第一个呢,就是会让周围的血管扩张、出血,然后呢,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这个血液、血浆就会渗出来,到组织里面来,这是第一个改变。第二呢,会引起血中的很多其它的免疫细胞白细胞,可以穿透过血管跑到受损细胞周围堆在一起,就开始形成一个瀑布式的反应。这些细胞来之后又释放了更多的炎症因子,所以在局部就出现了这个肿胀。

如果是在表面的话就是红肿热痛,但在肺部就看不到。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多症状就出来了。比如说,会出现了发热还有感知到肌肉酸痛。这些都是因为炎症因子在体内不断增多引起的。
接下来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在肺里面呢?首先,从CT、X光,看到里面变白了,甚至有些就白肺了。因为正常的肺的肺泡里面是充气的,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所以,里面应该是比较空的。我们在做X光或者是CT时候,看到的是黑色的。但因为液体的渗出,炎症细胞的大量的堆集,就会充满了这个肺泡。从X光或者CT看来就变成了实性的了,从空的变实了。就会出现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也就是影响了肺部的结构和功能。

肺泡本来是用来换气的,现在因为给这个炎症细胞从渗出来的水分充满之后,气体就不能交换了,气体就进不来了,没有空间了,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等症状。肺炎所诱发的很多其它的一些改变会更严重, 包括心、脑,甚至血液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种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尤其是当血中的血小板被激活以后,可能会出现了这个血凝的程度增高等等一系列的改变。
所以呢,这个肺炎的程度才是要最关心的一个病理问题。那么,我们理解了这个病毒的影响,又了解了肺部影响之后,对于这两个从治疗或者是防治上也希望大家是有所了解了。
02与消灭病毒同样重要是消退炎症

首先不能够让病毒进来,这个是一个源头,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戴口罩、要洗手,如果已经接触到了,进来了,那我们如果是免疫功能好的情况下,或是病毒量也不多的情况下,就把它消灭掉,而且引起还是轻微的一些炎症反应,也就过了。但如果这个毒是很大的量, 那首先是使用杀病毒的药物。
现在临床上大家每天在讲的找的特效药, 都希望能把这个病毒杀死,当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要记住,把病毒消除只是一方面,如果已经出现了这个肺部的炎症,尤其是一些病人原来已经有别的基础疾病的,他的这个后果就不是再是仅仅是病毒的问题。即使是你把病毒整光了,后期它引起的一系列的这个炎症的反应,可能也会使到病人最后有不良的后果甚至死亡。
所以我们在治疗上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希望我们把已经进来的病毒,不让它再繁殖、再增多了。如果是肺炎还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那这个恢复也很快。第二,这一系列的反应在肺部里面,它是一个防疫的过程,如果它是很严重,也许持续的时间很长,那它就带来了一系列的临床的问题。要让这个炎症怎么尽快去退下来,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两者都要兼顾。

我们必须要懂得为什么这个会出现肺部,什么东西来影响到肺部的炎症。我们如何来调控好这个反应过程,这会成为我们在治疗上面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认为目前我们在临床治疗上更多的是关注病毒的这个问题,在肺部炎症的这个管理方面还是要加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03-08演讲要点概括
潜伏期「起得来」:激起免疫炎症反应消除病毒
肺部炎症反应是人体为了清除病毒等外来物质的一种防御机制,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健康的恢复。如果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当遇到新冠病毒这个「外敌」入侵时,其现役国防力量——人体自身的免疫炎症反应会快速启动,体内的吞噬细胞就像边防部队军打前锋保卫战一样,把入侵的病毒「外敌」击败,清除病毒。如果吞噬细胞能够可以把体内的病毒快狠准地清除,那么就不会引发后续更大的炎症反应。
然而,平时有心肺功能降低、免疫功能受损的人,自身免疫系统较弱,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应答;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会更快。
进展期「控得住」:免疫反应过犹不及
尽管正常的免疫炎症反应对人体是一种保护,但过度则会造成肺部甚至全身器官的损害。如果把新冠病毒比喻为零星的火花,人体肺部相当于一个「火盆」。当这个火盆里没有「助燃剂」(炎症因子)时,火苗会自动熄灭,不会酿成大火;但如果火盆周围有很多干草或其他「助燃剂」,火苗就立马燃烧起来,而且火势(病症)会越来越大,此时通过灭火器(抗炎物质)才能灭火。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理解,新冠病毒感染会加速肺部细胞炎症因子聚集,但炎症水平过高则会带来更明显的炎症反应损伤,加快病情进展。如果能将肺部炎症的「助燃剂」控制恰当,就能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及其造成的损伤。
临床上经常发现尽管有些患者的感染程度相近,但在病理、预后上会有很大差异,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患者肺部的炎症反应程度不一样。同理,由于那些原本就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更活跃,当感染新冠病毒时、体内所激发的肺部炎症水平会更高,病情往往进展也会更快。因此,临床治疗上除了要考虑如何杀灭病毒、控制病毒再繁殖以外,积极控制肺部炎症反应也是有效控制病情的关键。
康复期「退得快」:炎症消退必不可少
免疫系统在对抗外来物时引起的急性炎症损伤,若久久不退会变成慢性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可能对体内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以肺炎为例,在炎症管理是一个升和降的过程,主要分两段,第一段是当炎症升高的时候,要控制其上升的速度和高度;第二段是要快速地消退炎症,而且要消退得干净,不留下太多坏死的细胞在里面,因为否则会有可能引起器官局部更大损伤和纤维化的病理改变等其它问题。
事实上,对于慢性炎症反应其产生的物质可以诱导一些病理基因的表达,从而构成疾病发生、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作为一种持续存在的刺激,慢性炎症反应尤如温水煮青蛙般,尽管看不到明显症状,但它的存在就像一根导火线,随时能引爆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症等多种慢病的发生。所以,控制炎症反应、让其尽快消退,这两个重要的过程都要兼顾。在急性肺炎基本控制后,要尽快帮助患者快速消退炎症,避免转成迁延的慢性炎症。
炎症反应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康教授指出,炎症反应程度除了与病毒数量、病程时间有关,还与患者基础疾病史、脂类炎症介质的状况(以 Omega-6 脂肪酸为代表的促炎物质与以 Omega-3 脂肪酸为代表的抗炎物质在体内的含量及比值)、体内氧化应激状态及自由基水平、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交互作用等四大因素有关。
针对此次新冠疫情,康教授建议:通过合理的营养强化干预途径迅速增加体内的 Omega-3 脂肪酸水平以恢复脂代谢平衡,以降低促炎因子而增加消炎因子的生成;增加抗氧化物摄入以切断自由基与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同时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来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减少内毒素形成及进入血中。如果能在评估上述因素的水平、比例后,再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那对炎症反应控制和整体健康维护都会有更好的效果。这种做法也同样适合于大众人群降低患病风险。
最后,康教授说,要战胜疫情,除了全民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做到尽量杜绝再传播,减少病毒进入人体外,公众要尽量将身体调节到很好的状态,即使病毒进入人体,炎症反应并不激烈,这样的话重病变成轻症,轻的可能变成不发病,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更好的效果。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战胜疫情,重归正常生活。
康景轩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至今已在脂类生物技术、营养基因组学、肠道菌群等领域做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和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高水平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被引用次数已达18,000多次,学术指数(H-Index)高达68。研究成果曾两次被美国《Discovery》杂志列入“世界百项重大科技发现”之一,被美国《Esquire》杂志选为“2007年全美最优秀、最睿智的人物”之一。获首届(2016)世界Omega-3生物科技杰出贡献奖。康教授在他研究领域的全球科学家中名列前十(Top 10 World Expert)。他是世界欧米伽3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