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人推荐看了个的微博文集,虽然也是第一次听说张潇雨这个名字,总的来讲文集的参考性还是蛮大。毕竟在这个充斥着正确模糊的世界观、激昂无脑的鸡汤话的世界里某些具体的方法论可能更加实用。
因此,索性便将文集再次节选整理一遍,也可关注张潇雨微博@VicodinXYZ查看。
1)我的生活决策体系是分三个层级:
1. 最宏观的人生规划方面,底层的逻辑是概率学。本质上是让自己更多地暴露在好事会发生的环境内,然后等小概率事件起作用。
2. 战略方面,底层的逻辑叫做飞轮效应。它的本质在于把生活中几大模块的事情彼此有机协同起来,不断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然后生活这个齿轮就会越转越快。当你这么设计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生苦短,事半功倍(而不是投机取巧)很重要。
3. 最微观级别的不对称收益,具体的每一个生活选择的方面,底层的逻辑叫做 asymmetrical return。简而言之就是多做「下行风险有限,上行收益趋近无限」的选择。这个道理应该是投资界的最基础简单的道理之一了,蔡崇信在耶鲁商学院的这段讲话算是一个不错的说明。
2)问题
碰到两种有年龄焦虑的朋友:一种是二十七八岁正处于迷茫期,刚刚建立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对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感;另一种是三四十岁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感觉人生好像就这样了,很难再突破自己。
分享一张图片,是巴菲特的不同年龄的身价统计。他目前接近八百亿美元的身价里,有99.8% 左右是 50 岁以后累计的。
所以,吃好、睡好、锻炼身体、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才刚刚开始。
你现在的生活处境基本上是你 24-36 个月之前的决策质量决定的,所以现在你花大部分精力想的也应该是能影响你两三年之后人生状态的事情。
每天回到家的时候都想想:我的护城河是什么,今天做的事儿有没有加宽这个护城河。
一天可以做的事太少了,但一年里可以做的事很多;
一年里能有的变化太少了,但三年里能发生的变化很多;
三年能获得的智慧太少了,但十年能获得的智慧很多很多。
因此,想象一下自己 5-8 年以后的主业会是什么,不准确也没关系,但现在先以一个小 10-100 倍规模的方式用业余时间做起来。
3)关于求职:
第一点,期待别人能理解你的境况并且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是不现实的。职业选择这种大事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决策的优先级都不同。所以不管你问谁,得到什么样的回复,最好都别太当回事
第二点,问一切问题之前想一想自己是真的想获取一些建议,还是自己心里已经有答案了,然后找一个人来肯定一下你的意见给你壮壮胆?
第三点,人的所有纠结都来自于我们想要所有东西,但发现根本不可能,但又不想接受这个事实。
比如之前有位同学问我:我很想进摩根斯坦利这种大型的投资银行,但是年纪轻轻就这么透支自己的身体好么?而且,前几年做的还都是最基础的工作,不知道能有多少成长,而且我听很多人说金融做时间长了都会觉得意义不大,不创造价值。还有,想进最好的那几家投行可能要做出非常多的牺牲。我应该去吗?
所以本质上你想要的是:对自己身体特别好、职业发展上面成长还特别快、毕业第一年给你意义重大的工作、这个工作还能创造特别大的价值——最后,你还不需要做出什么牺牲就能得到这份工作了。那么,如果你知道类似这样的工作,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因此,这一点可以说不是由理性问出来的,而是情绪。
4)选择的建议
一,想象一下你这个选择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然后这个结果你能承受么。如果完全不能承受,那最好别这么选。因为长时间活在一种对自己生活的厌弃里是非常糟糕的体验;
二,想象一下这个选择的 upside (潜在带来的回报和好处)在哪里,你有没有可能参与到这个 upside?
第一条是管理你人生的 bottom line 的,第二条是在保证 bottom line 之后,博upside 。
例如,梦回 2004 年,一个叫马克·扎克伯格的呆呆辍学生叫你加入一个叫The Facebook 的不靠谱公司。工资不高,但是工作自由有趣,还会给你点儿股票。这时候你该怎么选?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美国根红苗正的计算机少年,身怀一身写代码的本事,那么毫无疑问你应该赶快 say yes。因为,最差的情况就是这个公司完蛋了,但又怎么样呢?过程中你肯定得到了锻炼,而且再找一份像样的工作也没那么难。所以,你的风险可控,上限的回报又很高,那没什么好犹豫的;
如果你是一个来自非洲某战乱国家的难民朋友,全家都等着你拿到工作签证,然后靠硅谷一大把 10 万美金一年的工资把他们接到美国来活命呢。那你就别去了,谁知道这个小破公司是不是下个月就没了?赶紧海投一下微软雅虎,先弄个户口再说。
5)如何开始寻找?
第一步,穷举你理论上的所有选择。
我遇到不少想从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国内外都有)转去咨询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我问,你想去哪儿呢?对方绝大多数回答的都是:麦肯锡、BCG、高盛……我觉得这类同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根本没弄懂找工作是个什么 game。而且这背后反映出的基本是「我其实也不是想去咨询公司,只是我对现在工作不满意。但我也不知道要干啥,所以别人说这些公司好那我也试试呗。」然而事实是,去这些人尽皆知的名字,可以基本直接等同于放弃了独立思考。因为很简单: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外行人不知道的,和这些公司齐名的、完全不差的企业,你连听说都没听说过,那还换什么工作啊?所以不管是想找工作还是换工作,第一步都是要尽最大努力去穷尽你的选项。穷尽,就是越多越好,越多你找到满意工作的几率就越大。
第二步,数学期望。即:概率和赔率。
你能去心仪的 A 公司的概率是多少?自己打个分。10% 也好,30% 也好,80% 也好,心里肯定有个数。然后, A/B/C 公司,它们能给你带来的收益有多大?这里的收益不只是工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我自己的经验是,好公司和差公司的职位可能是 1000 倍的差距(想想去 Google X 研究人类未来和当一个要倒闭的公司的前台的区别),所以可以设计个千分制,自己打一打,打的分数就可以理解成赔率。
然后用概率乘以赔率。A 公司可能是 10 % x 900 分,得分就是 90;B 公司可能是 50% x 100 分,得分就是 50;C 公司可能是 80% x 20 分......算了这公司还是别去了。这样,你就大概能知道每个工作之于你的概念了。
接下来,把那些得分最高的设成你的目标公司。然后一个一个好好准备。另外,不要低估小概率事件对人生的改变作用。猜猜如果你连试 20 个概率只有 10% 的高分公司,最后你被它们至少一个录取的可能性有多高?答案是:88%。(当然我这里把每个公司的录取设为独立事件了。)
6)接触人的环境
各种研究都表明,身边常接触到的人对一个人的幸福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事毫无疑问可以归为这类了。所以,和好的人一起工作应该是一个自己优先级很高的长期 KPI 和着力优化点。
例如:
1. A 级人才其实只想和 A 级人才一起工作;
2. A 级人才会招来 A 级人才,B 级人才会招来 C 级人才;
3. A 级人才的单位产出是 B-C 级人才的 10-100 倍;
4. A 级人才变成 A+ 级人才的可能性比 B 级人才变成 A 级人才的概率要大得多;
由 1-4,一个组织里 A 级人才的数量基本决定了该组织的高度。所以,能找来几个 A 级人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为自己的行动设立一个正确的指标是极其重要,比如,想督促自己多结识一些工作领域或者生活方面的人。那么与其设立每个月认识 3 个新朋友,不如把它变成每个月被拒绝 15 次。
7)如何判断自己喜不喜欢做一件事?
1. 如果此刻就把做这件事的附带结果都给你,你还愿意继续做它吗?比如你正在为了减肥 20 斤跑步,但如果现在立刻你就能比较健康地瘦 20 斤,你还愿意跑步吗?
2. 如果有一件事你只能默默做,不能告诉任何人,你还愿意做它吗?
3. 假设你有两件喜欢的事,A 和 B。现在突然来了一个外星人说,它可以给你提供无限的资源,在你剩下的人生里慢慢帮助你把 A 做好,但前提是你这辈子再也不能做 B 了。你愿不愿意答应它?
4. 最后,如果你注定十年后的今天会死掉,那么你还愿意做这件事吗?
8)构建充实快乐的来源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不依赖他人只靠自身就能实现的、没有太明显副作用的、门槛不高、发生频率相对较多的、能稳定提供适中剂量的快乐来源。
我们当以此类活动为基石构建我们的生活,并理解任何其他形式的快乐来源:美好的关系、灵光一现的创作、拼命实现的理想、陌生人的真挚与善意……等等都是运气之神的眷顾而已。试着接受这个观念,上面这些事情没有发生才是常态,人生绝大部分的时候本该就是或者痛苦、或者无聊的。
正如正念的比喻所说:情绪是天空中不时飘来乌云和白云,但天空本身既不是乌云,也不是白云。天空不用急着改变,乌云和白云都会自然过去。而本质上,天空是广袤和透亮的。
9)判断别人的观点
一,建议者有没有 skin in the game,即自己有没有用真金白银或任何稀缺资源支持自己的观点,说大一点也可以叫知行合一;
二,发表此种观点底层绑定的奖励机制是什么。比如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它们的奖励机制不是做出对的判」,而是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我必须得说两句让别人看到,这样之后才有广告费拿,所以它们说的东西辩证思考。
10)基石体系
和朋友聊天,她说,如果想要做学校的话,觉得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我认真想了一会儿说,一个好的教育体系,应该以引领人成为人本身为目标,应该有四个核心的东西,我把它们称作基石类课程。
第一,是感受人和自己思想(心灵)的关系。哲学、心理学、佛学、冥想等等,在这一类。
第二,是理解人与自己身体的关系。我把网球、瑜伽、咏春、舞蹈(甚至蹦迪)放在这一类里。
第三,是洞悉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商业、经济、金融、投资这些东西都属于这一类。
第四,是学习人与世界交互的方式。比如沟通、演讲、逻辑思考、批判式写作,都在这里。
11)用正确的方法亏了钱,要比用错误的方法赚到钱好得多。
用错误的方法赚钱,强化的是错误的方法和错误的理论,最终一定会卡到一个阶段无法再提高了,甚至还会把之前赚的钱一笔还回去;而用正确的方法暂时亏了钱,你恰恰获得了一个修正自己投资体系的机会,从而可以更加完善你的体系和框架。久而久之,你就可以找到一套可重复盈利的方法论。
附:(节选建议)
1)永远不要把家人、朋友或者重要的另一半的优先级降低。三五知己胜过千百熟人。不要忘了联系老朋友。试着偶尔和朋友彻夜长谈,直到太阳升起。举办些聚会。
2)生活不是彩排——大概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活出意义。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做些让你高兴又满足的事,反正绝大多数人几百年后都不会被记得。不要做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尤活在其他人的期待里)。不要花时间在你不喜欢的人身上,把负能量的人清除出你的生活。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3)如何成功:找到正确的事情去做(这点很容易被忽视),专注,相信自己(尤其是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和能帮助你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分辨出有才华的人。然后要非常努力。找到对的事情去做本身就是难的,因为有开创性的想法就很难。
4)关于工作:如果你不在意一件事,你就很难做好,而且你自己也很难开心和满足。在你的职业上,试着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这样即使你没有完全成功,结果也可能不会太差。弄清楚自己做事情最有效率的方式——不要在一些工作不够有条理、时间利用不科学这种小问题上浪费时间。
5)关于钱:不管钱能不能买来幸福,它能买来自由,这很重要。并且,缺钱的状态让人压力很大,有足够的钱你就不用为房租发愁,就有时间去思考生计之外的事情。
6)尽一切努力和聪明、有趣、有雄心壮志的人在一起。为他们工作,雇佣他们为你工作。事实上,工作里最令人满足的部分就是和很棒的人建立很深的关系。多和那种在自己领域里是世界上最棒的,或者是非常有希望达到这个层次但还不为人所知的人交流。你是你打交道最多的人的平均水平。
7)控制自己的消费水平。仅仅这一点就能带给你的人生很多机会。
8)如果你觉得你不做一些事就会后悔,那你可能就应该去做。后悔是最糟糕的,大多数人后悔没做的事比后悔做的事往往要多得多。如果你在犹豫,那就亲那个男生或者女生吧。
9)锻炼。好好吃饭。睡觉。经常亲近大自然。
10)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这可能是人生中最让人有满足感的事。对陌生人友善。即使是看起来没必要的时候。
11)贪婪地学习。
12)多做新事情。这很重要。做新的事情不仅能让时间变慢、提升幸福感、让生活更有趣,还能避免让人们陷入自己一贯的思维方式。每年都试着做些大的、新的、冒险的事情,生活上和事业上都是。
13)不要找别人麻烦,不要过河拆桥。
14)空虚与绝望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生活有很大事情发生或者事业上有很大发展的时候,这种感觉会更明显。越聪明,越有野心的人受这个影响会更大。我觉得有些人之所以拼命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摆脱这种感觉。如果你会感到空虚和绝望,没关系,你不是一个人。
15)不要过快地评价他人。你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故事,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做或不做一些事,要有同理心。
16)你所看到的事实往往并不是事实,而是事情发生前无数种可能性坍缩之后的概率化表现;
17) 如果在一个游戏(game)里你经常没做错什么但还是输了,那么你就应该换一种游戏(game)。
18)「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是非常不同的。在该思考其中一个的时候反而去思考另一个,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