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励志契而不舍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匡衡字稚圭,东海郡人,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是“凿壁借光”典故的较早记述。凿壁借光的事例可以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强毅力,终于成为治国安邦的一代名相,流芳百世。这也说明,条件再艰苦不应该成为学习、成功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和事业成就如何,关键在于自己矢志不逾及拥有顽强毅力。“凿壁借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勤奋刻苦、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无不是建大功、办大事、创大业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和品质。
衡对经学和《诗经》的把握达到很高境界。时人夸奖“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匡衡出身低微,无有后台依靠,仕途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子弟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文学卒吏(宣传“四书五经”办事员)。但匡衡对经学、《诗经》理解之深,已为重文尊儒的朝臣及太子看重。元帝即位后,把匡衡调回京师,任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匡衡在给元帝奏疏中,巧妙引用《诗经》、经学道理,深入浅出阐述重民生、倡清廉、安社稷主张,得到元帝赞赏,升任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接着升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接任丞相,封乐安侯,助帝理政十多年,成绩卓著。宣帝继位时,匡衡位高权重,遭受同僚猜嫉,被诬遭贬,返回东海郡授徒,公元前20年卒葬匡谈村。评价一生被后世赞三朝元老、一代名相,受人敬重的经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勤俭治国 安民直谏 刚正不阿
匡衡刚正不阿,大胆直谏,多次给皇帝谏言,最为著名的奏疏《治天下必审所尚论》。他提出“若使朝政清明,风俗纯正,为人上者就必须模范带头,否则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用此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 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这些主张成为当政者施政的一面镜子,也充分体现了衡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两千余年来成为当政者施政的一面鉴镜,至今仍旧适用, 原文见班固《汉书·匡衡传》
教书授徒,经传天下
匡衡和同乡萧望之师从十七代儒家大师后仓,衡归隐后,建“鼋山书院”,传经授学,其子经学家匡咸,官达九卿 。弟子伏湛、师丹、满昌等皆成一代经儒。匡衡前后六世,为朝廷重臣、博士、将官、郡守者数十多位。祖孙后代显赫汉室,家声丕振,是鲁南名门望族。
冠世万亩榴园,恩泽千秋万代
西汉前,中原大地是没有石榴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其种子,匡衡归隐后,从皇家御花园“上林苑”引来的树种带回故里东海郡,并选一风水宝地授徒讲学种植石榴北山坡上,当前绵延三四十里漫山遍野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万亩榴园就是曾经匡衡植榴的子子孙孙。园中园就是曾经的遗址。在园中园漫步,满目所及都是树龄超过三百年的石榴古树。它们形态各异,品种不一,古朴遒劲中无不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风雨。匡衡当年从早已不在,这四百亩园子里的石榴树,应该是他们的嫡系子孙。围墙外有一棵石榴树王,据说已经五百岁了,孤独地站在园子外面,仿佛是看家的老人守护着一帮子孙,靠近他,似乎还能听见他在喃喃自语,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园中园的石榴树迅速繁衍到四十余万株,分布在南北两千米、东西四十多里、面积达十五万亩的群山之阳。帝王将相看中的是风水,可以立青冢,可以寄身家;僧侣道人看中的是清绝,可以建庙宇,可以养心性;文人骚客看中的是风景,可以舒胸臆,可以怡情志;农人百姓看中的则是经济效益,可以增收入,可以安身命。四季景色各异,各人情趣不同,能在一个地方将世间万物万事集纳到体现到如此完美境界的,恐怕也只有这个匡衡为后代创下的万亩榴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