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232天,2023.06.30
《尊重与希望》一书中关于接纳:“接纳不等于同意当事人的不当行为(即接纳不等于认同当事人的不当言行、观点、看法、想法、价值观等);接纳的重点在于,对当事人而言,什么是真实的,而非什么是最对的。”之前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中的“真实”与“最对的”。今天听刘老师的课的例子(其实,之前也有听过不止一遍,但,似乎更倾向于“同频共振、换位思考、尝试着走进当事人的世界/脉络中去感受、去体验其需求等),今天突然发现,这才是最好的“接纳”的示范,比如“蘑菇人”的故事,一个老太太打一把黑伞蹲在地上,称自己说“蘑菇人”,于是和蘑菇一样不吃饭不喝水不走动。这时有一位治疗师(大概是)的人和她一样也打把黑伞蹲在地上。后来老太太好奇地问他,你也是蘑菇人吗?回答说“是的”。过一会,这位治疗师拿起面包吃,老太太带着好奇和诧异问他,蘑菇也可以吃东西吗?回答说:“当然,你看我就在吃。”于是老太太说,原来蘑菇是可以吃东西的,咋不早告诉我呢?后来的故事大家估计都猜到了,老太太的精神分裂症依然存在,但已不影响她的生命。这就是“接纳”,“接纳”她说自己是“蘑菇人”的“真实”存在而非教导或劝说她“你是人,怎么可能是蘑菇呢?”是对的。“接纳”说着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脑海中会下意识地会“蹦出”对错好坏,然后竭力将自己认为对的、好的讲给对方听,希望对方可以听懂并接受之。实际上,反过来,对方何尝也不是这样认为的~即他说的是对的、好的。所以,接纳,是先要修炼自己在面对不同观点、不同“答案”、不同“价值观”等时放下,或忘记自己知道的一切,用心倾听当事人的心声,然后尝试着走进其世界,感受困扰其的场景或事件在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可能的需求,同频才能共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