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别来打我
最近市场不景气,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总有朋友跟我抱怨说不是股市蒸发了几百万就是又亏本儿关了几家店,人心惶惶。大家都在考虑怎样能在这波低潮里保住自己的根基,不遭受太大的损失,但大多都没什么太好的方法,无论是转移资产还是寻求新项目新出路抑或保守节约各项开支都不能保证自己真的能挺过去,看着朋友们日益积郁的样子实在是有些于心不忍。
我这帮朋友们大多是跟我一样,最近几年才挖到的第一桶金,资本膨胀的太快,而且没经历过任何不顺,在一穷二白的时候胆大心细,什么都敢干,光棍作风上来跪着也能赚到钱。现在有了点儿本事,衣锦还乡过后却唯恐失去一切,用句直白的话讲就是穷怕了,极端的乐观背后就是极端的悲观。
我也是一样,想当年还是个穷学生的时候成天研究怎么多赚些零花钱,总想着赚的再少也比一穷二白好。但是现在,小钱看不上,大钱赚不到,保住不亏本都很难。在最初的惶恐过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现在的我怕的是什么?想了好久我突然有些明了,我怕的其实不是亏本赔钱,即使是所有家底都搭进去消失掉大不了重来的话也不会对现有的生活品质有太大影响。人活一世,我最怕的是自我否定,在之前过得太顺,以致我认为我获得的东西都是我应得的,是凭借我的努力跟天赋一点一滴积累的,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运气好罢了。
曾经有很多次,我都在万劫不复的边缘游走,一次一次险而又险的挺过后才意识到凶险,但当时赚钱赚到脑子热,成天不管不顾的一门心思往前冲,没想过太多,在最近一段时间冷静下来以后回想起来不禁一身冷汗,当时的总总凶险在现在看来根本就是玩儿命的做法,却让我做成了,除了命大运气好我也没什么其他的好理由了。
但这些赚钱中后期的一些事儿,刚刚开始的时候资源少见识短胆子小,做的事情还是蛮稳妥的,今天就来说说我最开始的时候是怎么做原始积累的。
2006年的时候我上大二,具体的学校就不说了,十年前二线城市的消费标准虽然不高,但每个月500元的生活标准也仅仅刚够吃食堂的,不甘心但没办法,父母已经把他们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只能自己想辙。
想赚钱先得看自己手里有什么,20刚出头的小青年儿,每个月只有500块的吃喝钱,身在外地除了同学以外老师都不认识几个,交际圈子窄到可怜,基本上就算是什么都没有,这种情况下想要赚大钱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
我当时的想法尤其简单,就是想让自己日常能吃的好一点而已,别每次吃食堂的时候老是纠结打一个菜还是两个菜就好了,穷则思辨的穷虽然不是贫穷的意思,但对我来说也差不多,对于美食的渴望已经在我脑子里占了上风,所以没想太多,便开始筹划起来。
最开始,我考虑的是做已有还是开拓新的渠道,虽然当时脑子里没有红海蓝海的观念,但是我也考虑到已有市场相对成熟,复制难度较小但竞争大,利润少,如果自行开拓渠道的话对于我这个三无青年来说也挺难的,但是利润空间巨大,应该够我吃一阵。我思考了一下,直接就把别人做的比较成熟的pass掉了,同样是从一无所有开始,为啥不要赚多点儿呢?反正再差也不会比现在更差。
于是我开始做准备,鉴于我已有的资源或者圈子仅仅只局限于大学校园这块儿,其他的,身在外乡人生地不熟只能从身边着手。
周围的话,大概只有两种人:
1,教师
2,学生
其实身为一个穷学生当时想着去赚老师的钱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就像现在我回想起来也会觉着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当时却真的真么去想了。
1,教师的话,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收入水平还是不错的,而且消费的话相对集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如果想要介入教师群体,让他们进行消费的话得做个相对长期的计划,不符合我现在想要短平快的需求。
2,学生,学生群体我看好了大一到大三的在校生,尤其是跟我一样的外地学生,
快毕业的大四生不去考虑,在校研究生的话也暂时不算在内。选择这个群体最主要是因为身处同一群体能够有共情,能够完全理解同龄人的各种消费需求,进而满足需求。
客户群体定好了下一步便是研究客户需求,大学生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生活跟娱乐。
生活需求主要是衣食住行几大类,餐饮类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学校周边的相关商业也都很完善,不做考虑,服装行业需求相对较小,在学校内兜售服装操作起来也不现实,学校周边并无大型商超,所以一般学生购物都集中在周末乘车去市中心购物,住的话大多数在宿舍,学校周边的旅馆与房租中介异常火爆,投资成本太大,不做考虑。出行的话,学生大多数只会在周末去乘公交车市区游玩,其他时间出行需求不大。
而娱乐需求方面就更加宽泛了,在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年纪年轻的男女们总有挥霍不完的青春,不管是电影院歌厅还是酒吧餐馆都市他们流连的地方。然而校园周边的娱乐产业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所以我便看好这里,打算入手。
这里要说一下,我所在的大学位于城郊的大学城内,多校联合起来组成多功能性的教育基地,按照市政规划,教育园区周边的设施相对简单集中,功能性较强,但其它方面就不是十分的便捷了。
所以这一点又为我的计划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利用资源的不对称性进行周转,搞活一片产业带,形成产业链闭环。(这句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别介意,我就是在装逼。)
首先,我的目标是娱乐业的输入与客源的输出。
客源很好理解,就是以学生为主的消费群体,那娱乐业的输出呢?我瞄准了娱乐产业相对集中的市中心商业区域,在市中心商业区域的娱乐产业,包括酒店、餐饮、KTV(量贩)、酒吧、电影院、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质量较好,相对集中,而且较为正规,但不可忽视的是竞争压力也相当的大,这同样给我创造了便利条件。
我开始联系各个商家,与其洽谈,带来多少客源会有多少折扣,开始仅仅是试探,但通过对比发现所有商家都在愁客源,只要有长线发展的机会他们都会给一个相当惊人的折扣,这样,客源越多我的利润空间越大。
通过筛选,我初步定了几家合作,分别是理发店、洗浴中心、足疗馆、电玩城、KTV、电影院、快捷旅店等,回去通过整合做出一系列产品进行一条龙服务。再联系些私家车主,主要以金杯海狮等型号为主,虽然是禁营的,但好在便宜,人多的时候,单人成本很容易压缩。
接下来我开始在校园内做试点宣传,最开始并不是在本校做,而是在管理相对混乱的邻校,一个专科学校,周末管理相对宽松,我最开始推出了几种套餐,比如电影+洗浴+住宿+购物+往返等,一系列下来的消费也刚刚抵过学生自行出行的单次消费,而且项目更多更划算。还有比如某些同学想要开生日party,也可以从我这里提前预约,我定好酒店、住宿跟行程之后直接付费就可以了,其余的我来安排,这样类似的产品很受欢迎。
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后来的多校联谊,以交际的名义,通过各个学校进行宣传,组织相关活动,比如唱歌,比如野炊,比如周边游等,我的决策是男女同学分别计费,男生100女生免费,把握好活动的节奏跟安全性后这是反响最好的一个产品了。
最开始的时候宣传很困难,但通过两个月的实际运营我发现我的业务量明显的暴涨,从开始的苦哈哈变成了忙不过来,于是便组织了团队一起做,不断的摒弃弊端增加的新产品,从我大二开始一直到我大四毕业我基本上都在这个项目上耗着,团都从我一个人跑到全城的所有大学办公楼内都有了我的办事处,这其中的细节不宜多说,但是让我认识到一点,只要有利益,便不缺朋友。
说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当时我也没想到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在一年后的时候所有的项目基本成型,已经进入到自主运营的阶段,有天我突然发现虽然每天的钱数都在上涨,却突然没什么事情干了,所有的东西都有人在做,这种感觉很微妙,于是我便有时间做了其他的事情。
这便是我的第一个百万,说来惭愧,现在如果让我再次重新走一次老路都不见得成功,但相对于我当初得到的第一桶金,我收货更多的是经验跟胆识,即使再次落魄下去也很容易便能做得更好了。
与君共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平台:王那个谁唠唠叨叨以上是我在吹牛逼,以上是我在吹牛逼,以上是我在吹牛逼,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