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又下了一场雨,预报说是小雨,但是雨下的时间很长。断断续续的下了好几个小时,真是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今天下午路过河边,看着本来清澈的河水已经变成了浑浊的黄泥汤,原本漂亮的南明河好像缺少了一点靓丽。
只有坐落在南明河下游的甲秀楼,经过雨水的冲刷洗涤,好像显得更加美丽。
甲秀楼是我们这儿位置处于市中心的,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它被建造于南明河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之上,这块巨石名为“鳌矶石”。
甲秀楼建成以后,历经多次损毁重建,曾经改名为“来凤阁”。清代又经过重建,回复原名甲秀楼。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c374b188ddfa145b.jpg)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去到甲秀楼,在旁边的河滩上捡些小贝壳来玩。那时候的浮玉桥上,也还没有修建那座“涵碧亭”。
也许是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吧,甲秀楼那时是处于封闭状态的。那个年代的甲秀楼也被划为“四旧”,算是封建余孽,也就对大众开放。
那时候甲秀楼主体建筑对面,那块现在叫做“芳杜洲”的地方,曾经也只是一块小河滩,后来用石块修建成了一个景点。也没有浮玉桥北面的,那座巨大的牌坊和广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4c55f29dce8df162.jpg)
现在的甲秀楼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二部分是与甲秀楼主体相连的浮玉桥。第三部分就是后来修建的那座牌坊和广场。
记得涵碧亭的柱子上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对联写着“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这副对联,还是当时贵阳有名的书法大师张星槎所写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6c2db8bad62cd073.jpg)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甲秀楼,总会随口说出“九眼照沙洲”的民谣来。意思是说甲秀楼的浮玉桥上有九个桥孔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桥孔也只有七个,而且一直到后来都还是这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ddb251206612de04.jpg)
这个可能很多到过甲秀楼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就来说一下。
1996年夏天,我们贵阳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几天之内下了好几场特大暴雨,市区内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没,就连地势比较高的省军区大操场都是水深过膝了。
那时候甲秀楼自然也受到了洪水的威胁,巨大的洪水,裹挟着许多上游冲下来树木等漂浮物,直接冲击着河道。
眼看越涨越高的洪水都已经漫过了浮玉桥的桥面,而当时桥面的护栏,是由许多板状的石块砌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0ba86ccacc9bd3e2.jpg)
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浮玉桥上的石板护栏,势必要对凶猛的洪水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那么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甲秀楼,很可能在一瞬间被汹涌而至的洪水冲垮。
危急时刻,市政府为了保住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果断的决策,实施了应急方案。敲掉了浮玉桥上的石板护栏,来势汹汹的洪水才得以顺利通过。
在洪水退去以后,有关方面又组织了对浮玉桥桥面护栏的修复工作。为了避免以后再遭受类似的洪灾,就把原来的板状护栏改成了镂空的石板护栏。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6ff38c1ac305a781.jpg)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在浮玉桥的修复现场看到了这座古桥原来的两个桥孔。桥孔的位置就在当时闹市区的西湖路上。
在甲秀楼北面的西湖路,是解放后修建的的一条城区道路,现在已经成为繁华的闹市区了。
但是也许是当时修建这条道路的时候,还没有对甲秀楼这样的文物古迹有太多的保护意识,所以也就把浮玉桥最北面的两个桥孔埋在了道路下面。
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再想把浮玉桥“九眼照沙洲”的景色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尽管如此,这座在南明河上屹立了四百多年的古建筑,还是那么挺拔,秀丽。尤其是经过雨水洗涤后,更加美丽,壮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35/5f45787ee6b5d13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