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焦虑了一整天,原因很可笑——手机没电了。
下了班,冲回家,插上电,那架势就像《妙手仁心》里的急诊室大夫在抢救病人,吓得老爸戴着花镜探过来问:“出什么事了?” “没事儿,就是手机没电了。” 老爸像看怪物一样仔细看了看我,转身回屋看郭德纲去了。
“叮——”,手机终于活过来了,赶紧查邮件,读微信,各种app刷刷刷。忙活了大半天,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坐下来休息了。除了几条重要但不紧急的信息需要回复一下以外,我没错过什么。那种“自己错过了一整个世界”的感觉,原来只是我的错觉。
不知不觉中,手机已经成了我的“外挂”,一刻都离不开它。我用它获取信息,联络感情,处理业务,不过更多的时候,就是习惯性的随手一刷。媒体上已经说了好多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也理所当然的允许各种信息在我的脑子里爆炸。每天看了那么多文字,图片,视频,我究竟收获了多少呢?我尝试着回忆昨天都刷到了什么,只剩下记忆模糊的两条朋友圈;上个礼拜呢?好像有几个跟我没啥关系的“大新闻”;那上个月呢?记忆一片空白。
我看到的真的是“信息”吗?恐怕多数都只是噪声罢了。这噪声有什么用吗?没有,可有可无,也许还有害;它模糊了焦点,更侵占了我宝贵的注意力。
在《随机漫步的傻瓜》里,纳西姆·塔勒布对信号与噪声有过一段特别经典的描述。假如一项投资的报酬率为15%,波动性(或者不确定性)为每年10%,那么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赚钱的概率看上去大不相同 ——下一年赚钱的概率是93%,下个月是67%,而下一秒只剩下50.02%。把时间尺度从一年收缩到一秒,“赚钱”这个几乎确定的事竟然变成了飘忽不定的随机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干扰我们决策的噪声太多了。一年的时间内,我们每观察到一次非噪声,就会有0.7次噪声。而在一秒钟内,每一次非噪声,就有1796次噪声。在这个充斥着噪声的世界里,人特别容易被噪声迷惑,对趋势做出错误的判断,在不合时宜的时机交易,从而变成了别人的韭菜。对多数人来说,在动荡的股价面前,最好的策略也许就是啥都不做,葛优躺。
纳西姆·塔勒布《 随机漫步的傻瓜 》生活亦如此。股市每天只开固定的几个小时,而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继续。我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噪声密度,比股市中还要高。那些花样翻新的内容,总能不动声色的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拿捏得死死的”;注意力可是比钱还稀缺的资源啊,就这样被无意识的收割了。而真正能够给予我们营养的好东西,也许没有光鲜的外表,却能经得住时间的沉淀。试着把时间尺度拉长再拉长,回忆一下那些真正让你收获成长的事情,它们才是值得你投入精力的“信号”。
听过很多道理,更有底气过好这一生。我把这张时间尺度图设成了开机画面,每次手痒想要刷一下的时候,看看那些概率数字,分辨一下自己正在关注的,究竟是信号还是噪声。
也许手机就应该添个新功能,每当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淹没在噪声中的时候,自动关机——世界清净了,让噪音飞一会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