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就读过《辛德勒名单》。
太久了,以至于完全忘记了是在何时何地读的哪个版本,只记得奥斯卡•辛德勒二战期间挽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性命。之所以能记住这个英雄的名字,一是对其义举非常佩服,二是因为他与电影奥斯卡奖重名,而斯皮尔伯格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又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
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极负盛名,是澳大利亚知名度最高的“国宝级”作家。他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共出版三十多部长篇、十余部纪实作品和四部剧本。高产且优质,除在澳大利亚获得无数文学奖项外,还曾三次入围英国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短名单,1982年其凭《辛德勒名单》折桂。
译者冯涛的信息没查到。
本书是小说的结构、纪实的手法,刻画了二战期间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倾尽所有财力物力,利用自己的智慧周旋各方,最终营救了1300多名犹太人的真实故事。书的扉页评价其:
自问世以来,这个具有多元价值的文本在正与邪、实与虚、文与史、技巧与人性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处处闪烁着过目难忘的人道主义光辉。
它不但将那段有可能被埋没的拯救过程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还把“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读者的心中”。
读这本书,看纳粹军人的暴行,看人们的恐惧,看辛德勒竭尽所能去救人的种种情节,我没有把它当故事读,大脑中努力去还原当时的一幕幕场景。我也同很多读者一样,想通过书中的描述,去观察和探究辛德勒这个矛盾的个体,为什么能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
辛德勒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妥妥的让很多人嗤之以鼻,就是一个“坏人”“恶人”。在人们面前的他就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说他骗子,是因为他投机赚钱甚至造假,作为一个企业家,没生产出纳粹需要的东西,以次充好还理由满满;酒量大的惊人,天天醉醺醺但大多时候很清醒,多少年一惯如此;有妻子,但情人不断还相互知道,晚年亦是如此,花花公子一枚。
恰恰是他这种“坏人”行径,有力而合理地掩盖着他同情、拯救犹太人的“传染病”,使得他最后取得成功。他靠自己长袖善舞为犹太人争取方方面面各种利益;靠美酒美食加钻石香烟拉拢腐蚀纳粹军人;靠造假或良好的人际关系打通各种关节;几次有惊无险把自己从牢狱中救出;妻子情人在营救犹太人的过程中也出了很多力气.......
他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搭上身家性命不遗余力去救人?这也是作者极力寻找的。思想变化又在何时?也许是一直就存有一种同情,也许是对滥杀无辜的愤恨……从传递消息到掩护、解救犹太人,不论是单个人还是一群,他都不着声色,用合理不合理的各种办法去营救,从不放弃。他让人无限信任,给人带去无限希望,是厂子里犹太人的保护神。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微妙的,在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大恶人”、腐化堕落者却大发善心、展现大义,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世间绝大多数人。善与恶是如此真实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
其实,也不用探究太多,在至暗时期,如辛德勒一般的人有很多。比如书中写到的一些帮助辛德勒的人,以及同他一样在救人的企业主;再比如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他为几千名犹太人签署了前往上海的通行证;还有在南京大屠杀中,德国人约翰·拉贝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功挽救了25万百姓的生命……很赞同译者在后记中的一句话:
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向英雄致敬!
(大年初三,大风呼啸而过,传来窗外什么东西发出的阵阵颤抖;夜里下小雪了,路灯下映着点点白光,应该算2023年的第二场雪;预报说降温,外边现在很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