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车回家,路过公交站,老远看到有个妇女站在路边招手拦车。走近了一看也不认识,却看见路边还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以前看到不认识的拦车,我总认为人家认错人了,所以从来没管过。今天看到路边还坐个老人,却不自觉的停了下来。拦车的女的看我摇下了车窗,对我着急的说:“师傅,我们在这里等公交车,半个小时了都不来一趟,你去哪里能不能捎我们去汽车站?”我说:“我回家走南边,汽车站在北边,我只能捎你们到前面路口,到了路口你们在往北走1公里就到汽车站了。”那女的,连忙说,可以,可以,谢谢你。又转过头去招呼坐在路沿子上的老人起来上车。
今天的太阳有点大,也许她们确实等了许久,坐着的老人想站起来,没想到勉强站到一半又坐下了,明显的看到是老年人的通病,腿疼,使不上劲。为了尽快坐上车,老人第二次努力的站了起来,颤颤巍巍的走到我的车旁,待两人坐好,我拉着她们前行。
路上那个拦车的妇女一个劲的对我说谢谢,我说不用客气。她们说是来医院看病的,看完病想坐车回去,可是半天也不来一趟车。对于小镇上的这趟公交车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经常在这条路上工作,有时候,我见到有人在等车,一个小时后,还看到那人在等车,还经常能看到等车的人靠着公交站牌都睡着了,看见站在路中央焦急张望的等车人那是司空见惯的事。一个小镇上的线路,设计的跟三线城市有一拼,公交站牌也很前卫,就是公交车总是忽隐忽现的跟捉迷藏一样。
想起刚才老人第二次才站起来的情景,让她在烈日下在走一公里,心里有点于心不忍。我说,算了,我还是拐一下,把你们送到车站吧,老人腿脚也不好,走到啥时候呀?她们连说谢谢,送到车站后,快下车时,那个妇女拿着十元钱非要塞给我,我说不用了,我的母亲每天在家里念佛,我就当做好事了。她们下车后,对我说,谢谢你小伙子,好人一生平安。
二
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既然把一个小镇非要建成大都市的感觉,就要把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了。放眼望去,全是面子工程。老百姓要什么?要的是幸福感。我也知道,这条线路上的公交车,一趟也就拉三五个人,现在乡镇坐公交的人也少,公交车空跑是常有的事。坐的人少了,也就减少了趟数,真正想坐时,偏偏就等不来。如此循环,矛盾就出现了。可是,坐公交的安排不了公交车,不坐公交的却在安排公交车。现实中,类似的情况不是很多吗?
或许,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之内,多做一些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的事,也算是为这个社会的建设尽了微薄之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