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结构设计,是过程在不断“试错”,但结果不允许错。
公司年会-1-
今年公司年会,增加了节目表演环节。为了让节目演出效果更好,提前进行了现场彩排。这可以提前发现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年会当天虽然没中奖,节目还是很精彩的。
类似彩排的活动还有军事演习,消防演习等。其目的都是用预演的方式来检验真实效果。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才知道。
不过有些事,就不大可能真刀真枪地进行预演。像修路搭桥建房子之类的建设工程,就做不到。一方面需要投入的人财物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不具备现实条件。你想要验证建筑的抗震性能,总不能说,来个地震试试。
那直接干行不行呢。可能还真行不通。这些项目通常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成后出现问题,再来进行整改,那代价就太大了,这就来不得半点马虎。
那用什么方式来预演,以达到用最小试错成本,就可验证实际项目的安全可靠呢?答案是工程设计。
-2-
咱们先来看两张图片。
下图一:台北101大楼,地下5层,地上101层,高508米,目前世界排名第十一高楼(不含在建)。
图一:台北101大楼下图二:金色球体(也叫风阻尼球),由41层12.5cm厚的实心钢板堆叠焊接而成。直径5.5m,重660吨。用8条直径8.9cm,长42m的钢索悬挂在101大楼的87-92楼层中央位置(大概在图一中红色箭头处)。
图二:660吨重的风阻尼球2015年8月8日,超强台风苏迪罗过境台北,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球体的摆幅达到1米,设计最大允许摆幅1.5米。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大楼的摆动有多大。
而这个球的作用就是,当大楼受强风或地震作用时,可起到消耗能量降低大楼摆动的作用,确保大楼的安全和降低人们在大楼内的不舒适感。
如果没有这个球,台风来袭时,大楼的摆动可能会大到,以为自己是在坐海盗船。有人说它是101大楼的镇楼之宝,可谓实至名归。
101大楼,是经历过地震和台风考验的摩天大楼,可见设计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那球的大小、 重量、悬挂高度怎么确定,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这就是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了。
-3-
结构设计也是一种预演。结构工程师把项目预期要达到的实际目标,提前转化到图纸或模型中来进行验证,将问题前置,不断优化调整,用最小的试错成本得到最好的实际效果。
结构工程师需要按照预先确定的规则,运用结构计算软件,将建筑师(或业主)想要实现的建筑,搭建结构计算模型。通过不断优化调整模型,使计算结果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确保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最终将计算结果,用工程语言,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果能做到,从预想结构(想要实现的建筑)到计算模型;从计算模型到设计图纸;从设计图纸到真实结构,整个过程中的抽像,简化,假定,实施的一致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设计与实际的吻合。设计才算是完成了这项预见性的工作,并发挥其预演的有效性,如101大楼里的球体摆动幅度,早已在工程师的预期之内。
-4-
怎么来确保结构设计预演作用的有效性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成熟的理论体系。结构设计是一门关于材料和力学的运用技术。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其运用范围可覆盖整个工程领域。从天体运行轨道的计算,到结构工程的受力分析;从航天工程到机械工程等,均少不力学理论的支撑。
在牛顿同时代提出的胡克定律,也是材料学最基础的定律。这些理论都非常成熟,属于物理学范畴,都经过严密论证。几百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依然利用它们来建造超级工程,比如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
第二,对规范的透彻理解。规范是大量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指南。如荷载取值,包括活载,风载,地震等,规范中提供的数据或参数,都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历史数据统计得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最大程度的反应实际情况。
第三,合理的简化与假定。在没有计算机以前,手算的能力是有限的。结构计算通常会进行简化,比如三维的结构简化成二维的。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也尽可能将建筑的平面立面做的比较规整,这样便于后面的计算。即便现在用计算软件,在结构计算中依然会用到假定,如刚性楼板等。
合理的简化和假定,是计算结果可靠的前提。
09年,我们做的一个摩洛哥项目,里面有一个石灰石破碎车间,由地下结构和上部钢结构组成。地下部分较复杂,平面布置也不规则,最大埋深达到17.4m,上部钢结构带50t吊车。
摩洛哥Fes项目破碎车间剖面示意图当时没有用到像Midas或者SAP2000这样的有限元计算软件。而是通过简化,把整体结构进行了拆分。拆分为单块板或墙来进行计算。后来咨询公司图审的时候,就提出来需要进行整体建模计算。认为这种简化计算可能会忽略一些影响结构安全的因素。
现在做类似结构,我们可以用SAP2000或MIDAS建模计算,就可做更精确的计算。任何一个构件,在任一组合工况下的计算,都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计算结果。
坦桑尼亚TCCL项目破碎车间整体计算模型第四,透彻理解软件计算规则。既然是用计算软件来建立模型,对软件预先内置好计算规则,要有清晰的认识。建模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输入数据,设定参数,计算,调整优化。计算软件并不在乎结果,它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计算。它就像你手中“双节棍”,是用来防身还是自残,全在你使用的熟练程度。
第五,对结构所要面对的一切挑战要感同身受。在建模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结构。结构工程师要有一种把自己当成是结构本身的能力,结构将来会经历什么,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会怎样被建造出来,都非常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比如,我们在计算组合楼板的时候,模型中的混凝土板是有强度和刚度的。可施工时,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它是没有强度。如果不能对这些差异做正确的处理,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会出现错误。
结构经历着风霜雨雪,四季轮回。结构工程师要能像《牵手》里唱的一样去做的话,(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做设计时就能考虑的更周全。
第六,从计算到图纸的一致性。计算仅仅提供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的结论,最终用于建造的是施工图。只有把计算结果,原汁原味的的反应到设计图纸中,将来建造出来的结构才会和模型计算的结果接近。就好像学做人,要人前人后一个样。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在计算模型中,会将柱端或梁设置为铰接进行计算。那做施工图设计的时候,梁端或柱端的连接做法,也要能实现铰接的功能,才能使实际与模型一致,如下图中桁架的支座处理,就是因为模型中就是这样设置约束条件的。
两跨70m长桁架支座,仅传递轴向力给下部结构-5-
以上六点有利于结构设计更好的发挥预演功效,真正的做到用最小的试错成本,得到最好的实际效果。
搞工程,需要应用科学定律,系统化的预见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理论是有限的,必须结合实践。能把《皇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倒背如流的人,不意味着就会给人治病。结构设计也一样,想要编好预演的剧本(图纸),也离不开身经百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