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大批判》

《北大批判》

作者: 毛虫虫 | 来源:发表于2015-04-08 16:53 被阅读63次
    1. 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
    2.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
    3. 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4. 如果把“有用”定义为工作中的某种具体技能的话,大学教育的许多内容是“无用”的。
    5. 大学培养你对生活的敏感,帮助你体会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分享别人的感情,理解我们文明的源流,或者教育你更有效地建立人际纽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未必能直接帮助你找到工作,但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这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6. 言有易,言无难。”意思是说:你看到一样东西就可以说“有”,这很容易。但要说“无”,则必须看到所有东西才敢说。谁敢说自己看到了所有的东西呢?
    7. 大学是如何打造人生框架的呢?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从大学诞生以来的八百多年中,“论辩”作为大学核心的精神从来没有丧失过。
    8. 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9. 对于教授来说,能把学生置于这种心灵论辩的困惑之中,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10. 我们拒绝接受一切既有的信条,在宿舍里一天到晚地辩论,并通过辩论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无知感又刺激了求知欲。
    11. 我看最好的判断是看你想不想学。当你想学时,就说明所学的东西满足了你心灵的渴望,是“有用的”;
    12. 大学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
    13. 人一般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表现得要好很多。
    14. 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
    15. 精英的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环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
    16. 精英的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环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研究院才是专业教育的场所。
    17. 越是好的大学,就越是云里雾里地教一些“没用”的科目。
    18.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19. 也鼓励他们在头两年主要选修微积分、心理学、社会研究、经济学、计算机、统计学、写作等课程。
    20. 因为人文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太复杂,远非我这么一个见识狭隘的人所能理解。
    21. 所谓“感情移入”,指的是一种能够进入他人的内心去感受世界的能力,而且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可以在不和有关的他人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就获得。
    22. 上大学不是逛早市,别老想着商品交易。大学应该是你的精神故乡。你应该在这里寻找你的灵魂。你应该把精力花在你最想干的事情上。一般而言,18岁孩子中真正的精英,对世界一些核心
    23. 从“厚积薄发”引申到不动笔就错了。
    24. 你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么大量阅读,读完了就和同学讨论,然后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不断地找写作高手修改,这种强度自然会提高你的语文能力。
    25. 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26. 首先,我把写作放在人际沟通的大背景中来讨论,让学生们理解写作的意义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27. 当你已经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当你必须把别人当成中心的时候,你写第一个句子的时候就必须反复思考:我这封信写给谁看?对方作为一个陌生人,为什么在百忙之中要抽出时间看我的信?所以,你的第一个句子,不仅要表达出你全信的主题,而且必须要给出读者阅读这封信的充分理由。换句话说,你的第一句话必须建立起你和素不相识的读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觉得你和他们的生活或工作是相关的、不能被忽视。以后的每一个句子,都要不断地深化这种联系。等他们读完信后,就觉得他们和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他们才会考虑雇用你的问题。要记住,对别人而言,你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你,他们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没有人会像你母亲那样平白无故地注意你。你必须自己奋斗,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让别人了解到你的存在对他们的意义。为此,你必须和许许多多的人一起竞争来获得他们的注意力。”
    28. 大学训练的是你如何和一个陌生的世界建立关系。你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别人的注意力,就必须非常正式。这至少表达了你对对方的尊重。如果你对别人不尊重,怎么能指望别人尊重你?
    29. 大学是你人生的最重要的转型期之一,是你通过在和世界建立崭新的关系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时期。
    30. 你要懂得人生。写作就是你独特的人生叙述。
    31. 在美国的教育中,你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
    32. 分析文本中的叙述层次、叙述者与叙述的关系,破解叙述特权,发现被叙述者所过滤的现实和被压抑的叙述者,等等。
    33. 不从原始文献开始,只读人家给你选好、注释好的,甚至解说好的东西,结果获得的就是非常肤浅的教育。
    34. 时隔三年后却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师不过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在那里乐此不疲地重复,心中的无聊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35. 大学教育,把20上下的成人当孩子看,让他们坐在那里几年乖乖地听讲。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怎么会指望社会雇用他们?
    36. 恰如蒙台梭利用其一生的经验和努力证明的那样:对待一岁的孩子也不能这样。大人要认识到婴幼儿的大脑实际上比自己聪明(这一经验观察已经被现代脑神经研究所证实),要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大人只是在一旁协助,就像当助教一样。用她的话来说,是一岁的孩子创造了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家长和老师强加于他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这种能动的自我塑造过程不断持续下去。
    37. 当大人从小就这样替孩子感受,或者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地感受时,孩子能动的感官就被闲置,就会萎缩,长大成人后就可能变得心灵麻木。
    38. 这种通过“动手”而完成的阅读,和我们传统的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39. 中国大学目前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一是课堂规模太大,二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太僵化,缺乏讨论班,教授们也不知道如何主持讨论班。
    40. “陋。如之何?”
    41. 是人改变境遇,而不是境遇限制人。
    42. 一个人不能等到大学都改革好了以后再接受高等教育。况且完美的高等教育永远也不会有。那么,我们能不能秉承孔子那样的精神,在孤绝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志向,自己教育自己?
    43.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塑造自己的性格
    44. 大学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你一辈子都要不断回来“提款”的。大学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45. 没有讨论班,是北大教育的最大缺失之一,其后果也非常严重。
    46. 英语程度不佳和实用技能的缺乏,成为中国学生竞争不过印度学生的主要原因。
    47. 书是大家都看过的,重复书上的内容等于说废话。
    48. 因为“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这几年“什么都写”的经验,等于把在中国大学中错过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补回来许多。生活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什么都写”之后,看历史的眼光也大有不同。
    49. 一个学者最珍惜的,就是人家能够直接基于现实的经验,把自己专业分类中漏掉的东西捡回来。从这个角度讲,本科生的问题和看法更加“原始”、未经雕琢;研究生操心专业太多,原创性被学科所驯化,思想被别人给套住,讲出来的话太文绉绉,已经没有那么“生猛”、有活力了。
    50. 大学里面的教授,需要时不时抛开自己的专业、脱掉学者的衣裳,什么都写,什么都想,赤身裸体、直截了当地面对生活。这才能保持“糙”而不“粗”、“深”而不“晦”的知识品格。
    51. 上大课满堂灌4年,到了社会上就容易不知所措,因为自己在学校很少主动说过话,很少独立解决过什么问题,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52. 当人意识到死的时候,才感到真正在活着”。
    53.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54. 本科教育的第一使命是人格的完成,而非具体技能的培养。人要首先成为人,而不是个专业工具。
    55. 不久前系里的秘书还跟我说,她要求自己十岁的儿子在公共场所进出时注意身后有没有人,如果有就必须给人家开门。小孩子有时候大大咧咧地忘了,她就会动火。
    56. 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57. 大学当然要有大师。但光有大师,还成不了大学。关键还要看这些大师和学生之间、大师彼此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58. 六人一个小组讨论,实际上就是看看考生在“讨论班”(seminar)中的表现。讨论班是国外大学非常普遍的教学形式,重在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由老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9. 社会给教授抬上道德的高轿,用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的标准衡量教授,教授们也只能自找苦吃。
    60. 美国的家长则不同。他们绝不会把孩子推给学校和老师了事,而是自己亲身参与孩子的教育。
    61. 一个人的能力由其智商基因和环境所决定。
    62. 当一个民族对劳动者缺乏起码的尊重时,这个民族早晚会受到惩罚。
    63. 有些老师根本不晓得自己跟学生更重要的关系——为人、做人。
    64. 富裕的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里的财产?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如豪宅、飞机、游艇等,怎么可以让孩子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更有盖茨、巴菲特这种,早早把财产捐了。
    65. 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有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entitlement(“理所当然的特权”)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领袖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什么。
    66.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培养的就是人家想去掉的entitlement(“理所当然的特权”)的意识。
    67. 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在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做而变得格外珍稀了吧。
    68. 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69. 为什么球队这么重要?因为人家要培养领袖,培养精英。球队是个集体,给你提供了施展领袖才能的环境和舞台。你能把众多个性、背景、技能不同的人组成一个有效的队,说明了你有领导力。美国人培养精英的方式就是这样:一切要自己挣出来,要让人家服气,要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沟通,懂得怎么感染和动员自己的支持者。没有这个能力,你无法当一个橄榄球的四分位。有这个能力,你不只能当一个四分位,还能当企业领袖、议员,甚至总统。
    70. 要塑造领袖,就必须有团队精神。有集体才有领袖。
    71. 想当领袖,首先要谦卑,要体贴他人,让别人信服。
    72. 人家的精英教育,是要让学生从社会底端艰苦卓绝地奋斗上去。因为精英是领袖,他们要说服跟从者:我是你们的一员,但我从小就当志愿人员,更愿意也更有能力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精英教育从化解entitlement的意识开始,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教学生怎么坐享其成,刻意塑造的就是人家想方设法要摆脱的entitlement意识:我有资格与别人不同,我必须享受别人享受不了的东西。
    73.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在人家那里,领袖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身份,更不是一种特权。你必须学会让别人信服你。大学要给学生提供环境和条件发展这样的能力。所以,人家有许多集体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
    74. 当时学校的报纸,也在讨论博士生的困境,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条万万走不得的路。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读博士,老师和朋友就必须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你是否能想象过一个没有学术的生活?如果不能的话,那还要问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最好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可以读博士了。
    75. 一个人如果不是有什么怪癖,或者一时冒傻气,绝对不应该读博士。当然,上面讲的这些,基本限于文科。
    76. 不要在中国读博士,即使是学习中国史、中国文学,也要出去读。中国学的绝对研究水平,日本比中国高,美国也不差。而一般的学术环境和规范,绝对是外面好。搞学术文化,首先要避免学术文化垃圾。怎么判断哪里有垃圾站?你只要看看哪里的人一会儿一个文化本位主义宣言就明白了。一般这种宣言发表得越多的地方,就是垃圾越多的地方。
    77. 中国只有极少数人应该读博士,而且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应该出国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批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iz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