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羁旅愁苦之作滥觞以来,佳作频出,宋代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当属其中典范。这首词分外哀婉凄厉,跟词人的心境是逃不开的。此词的创作背景大约为绍圣四年,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因与苏轼交好被新党排斥,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再贬横州,这首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落笔即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好像词人自己的前程那般,迷茫不知何去,这是心境的忧伤所致。一座高耸的楼台边白雾升腾,将天地一一覆盖笼罩,遥望远方,不见人之踪迹,回首后方,不见来时之路。人在其中,情何以堪,心便也化作迷宫,在茫茫世间无望徘徊,正是孤独到了极致。渡口处夜色迷离,被月光环绕,分不清方向,即将远行的人,不知何处是归途,词人漂泊无依,不愿离去。
“桃源望断无寻处”,小小的渡口,一个形单影只的人在不断眺望,可哪怕望穿秋水,也盼不到他渴望见到的一切。桃源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词人在此眺望的桃源,是与现实呈极大反差的彼岸世界,那里没有阴险黑暗的朝廷斗争,没有四处漂泊的无奈身世,那里有他思念的人,他们可以举案齐眉,过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可他站在渡口,望眼欲穿,却终究是盼不来,等不到。触手可及的,只有冰冷的现实。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便是眼前的真实。一座孤馆大门紧闭,却抵挡不住料峭春寒,一无所有的词人站在孤馆外,扑面的冷风使人发抖,本该是深潜于室,怀抱暖炉的日子,却不得不远行,自己的命运不过是他人的一句话,没有自由,没有温情,只有那一声声凄凉而响彻云霄的杜鹃声,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词人眼睁睁看着太阳西斜,感受着启程的时刻一点点逼近,心中的苦闷窒息,与一阵阵的杜鹃啼叫声融为一体,最终扩散至整片夜幕之下。
此段令人不忍卒读,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闻此怆然!这便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赏读此词,我们的脑海中都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一个极其寂寥孤独落寞的身影,茫茫天地间,他显得那样渺小,在寒风中兀自流泪,于是整个宇宙仿佛都是灰暗朦胧的,令人窒息不已。词人用至情之心书写,于是他笔下的景色沾染了他的愁苦,他的忧伤,他难以排遣的无奈和孤寂,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此二句皆有出处,前者出自《荆州记》记载的陆凯赠与范晔之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者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者皆表达了思念记挂之情以及对彼此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之珍惜。词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远方恋人好友的思念,一个人赴远路,前途未卜,最容易想起的就是亲近之人,每每想起那些昔日相聚的温情时光,心中都不免肝肠寸断。
因而就有“砌成此恨无重数”之感,心中的遗憾苦痛无穷无尽,堆砌无重,望不到尽头。往日的美好回忆只会增加心底的苦痛,两厢对比之下,叫人愈发无法接受眼前的残酷现实,这一生的漂泊羁旅究竟何时是个头?那些我思念着的人啊,有谁知道,我们究竟有没有重逢之日?心中堆积了太多悲怆,太多苦闷,太多迷茫,词人又是痴情之人,便只有苦苦地追问,对着苍天,对着大地,对着川流不息的郴江,问一句:“为谁流下潇湘去?”
你本该一直围绕着郴山,为何却要流下潇湘,你是为了谁?全词的感情在此处达到高潮,我们看见了一个痴人,他追问一个没有意义也永远不会得到答案的问题,他虽是在问郴江,其实是在问自己,明明不久前还留在郴州,诏令下来,又要飘到哪里去呢?为了何人啊?这一声发问,感染了历代读者,他们隔着历史的沧桑岁月,在海角天涯,不为人知的某处角落,同他一样发问,问世界,问人生,问自己。于是,词人便拥有了无数隔代的知音,同他一并痛着,孤独着,呐喊着,同他一样肝肠寸断,真正走进他的词中,走到他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