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090465/97c6343d7129aa1f.jpg)
01
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解决一个外围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阅读的发生,有几种情境。第一种:消磨时间,比如在旅途中或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把阅读当成一件打发时间的事情。第二种:解决问题,生活中切实面临一些问题,通过阅读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法,可能是解决一些思考的困惑,也可能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难题,比如怎么烤出香喷喷的面包。第三种: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即单纯为了阅读带来的快乐,可能是精神的满足,也可能是对文本的认同感带来的愉悦。
基于上面提到的阅读目的,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文本,即我们选择阅读的内容,或者浏览新闻,资讯,刷娱乐八卦,或者读小说,读学科专业书籍或者论述性文章。
那么,在读不同的文本内容时,我们需要调动的大脑活动和获得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答案显然是不同的。
当我们在阅读新闻资讯,娱乐八卦的时候,文本的内容不会对我们的理解能力构成压力,我们可以快速扫过这些信息,我们从这种阅读中得到的是“资讯”。
但是当我们读一本专业性书籍或者内容比较严肃,有分量的文本时,我们需要大脑深入参与整个阅读过程,甚至字斟句酌地去品读其中的含义,试图去理解,去辨别,甚至跟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建立关联。当我们读完这个文本的时候,我们对某一个主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认知。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是这么来定义的: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凭着自己内心的力量,玩味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种阅读就是要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所以,真正的阅读应该具备两个维度:一方面对我们的理解力有挑战,另一方面,读完以后,自己可以得到提升。
02
有一句话,从小被各种老师往耳朵里灌: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听了很多年,写作文的时候也会常常引用,但是这句话的真味却从来没有真正体悟到。一本书而已,怎么能和老师相比呢?
这些年,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然后发现自己在思考分析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书中看到的理论,方法或者事实依据,再去回想“良师益友”这四个字,便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名人名言了。
学校教育中,老师会陪伴我们20多年,我们的教育方式虽然一直在革新,但是本质上老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老师生怕孩子学不会,听不懂,会运用各种方式把内容讲透,把知识点揉开掰碎投喂给孩子。长期在这种方式下学习,我们无限大地依赖老师,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从老师那里听懂知识,然后拿到高分。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了,不再有老师投喂我们知识,出于某种需求,我们需要了解某方面的内容,除了求助前辈同事,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个时候,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看不见的老师。他把他对这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框架,理解,经验方法,感悟都放到了这本书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跟着作者的思路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产生共鸣或者出现分歧,完成一场长长的对谈。
学校老师给予我们的是面对面的答疑解惑,随时帮我们排除困难,辅助型我们学习;而阅读,则是和一个看不到的老师做思想和认知的交流,当我们心里抱有疑惑时,我们只有自己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努力找到答案,这个过程,是自我发现型学习。
那哪种学习方式可以让我们获益更多?我认为老师面对面的辅助学习和阅读自我发现型学习都只是我们解决困惑的手段,根据现实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主要的是一个人是否抱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否有迫在眉睫的困惑和问题想要得到解决。
心生困惑,找到可以解惑的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思考和追问,如此,阅读真正的价值就会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