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号与噪声

信号与噪声

作者: 不散园游会 | 来源:发表于2017-01-10 20:41 被阅读51次

    这是一篇噪音。

    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这个世界度量信息的尺度与我们现今的感知有天壤之别。彼时,书籍当然早已存在,但依然只能依靠抄写员的辛苦誊写复制,至于成本?每抄写一页,成本大约为40美元。于是,书籍与读书人的数量都少得可怜,家里有本书大概就和今天的你去街上拍拍维族大叔肩膀说老板我要五十斤切糕这样的行为一样,是能把氪金狗眼亮瞎的顶级糕富帅行径。更不用提,大量的人工抄写必然伴随着大量手误,以至于很多书籍流传几代后,其本意早已被讹传。

    好吧,几百年前的世界也许是太过久远了。那么现在,镜头“嗖”地一下从那个文艺复兴前的年代被抽回,并在一秒钟的雪花画面后被搁在了二十年前的1997年。

    1997年,互联网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件神秘的物事。当我第一次接到电子邮件时,我感觉自己被shock了。洁白如洗、朴素至简的界面,就像是一张真实的信纸被铺展在电脑显示器上一样,然而标题栏和下面的几行精确到时分秒的发送时间信息又淡定地散发着冷清的科技感,告诉我:这真的是地球另一个角落的某个真实的人用键盘啪嗒啪嗒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的。依靠着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痞子蔡在BBS结识轻舞飞扬后才得以与其熟识,并在1997年的最后一天结伴看过了《泰坦尼克号》,又在深夜的胜利路巷子里手舞足蹈着淋了几场Dolce Vita香水雨。

    但是,痞子蔡和轻舞飞扬,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精英,是能够接触到网络的极少数群落中的成员。

    然后我们回到2017年。

    你早起醒来,在天花板后看到的第二样事物就是手机。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手里握着的小小物品正是数字时代前地球上存在过的所有先贤梦寐以求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自从印刷机被发明,这个世界目睹了一场信息的指数增长。书籍的成本在一夜之间骤降几百倍,人类的信息开始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愈演愈烈。现在,这个世界每天会产生250兆字节的信息。理论上讲,不论你是谁,你的社会地位如何,只要能连接互联网,你就基本可以学到任何你需要的知识,获得你需要的几乎所有资讯。

    就信息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

    获得所有的知识和资讯?

    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梦想。

    真实的情况是,信息是一个中性词,其中包含着有用的信息,我们称其为信号;也存在着无用的垃圾,我们称之为噪音。噪音产生的速度远快于信号。客观事实的数量是一个恒量,而他们传送到你面前的概率早已被大量产生的噪音稀释到接近于零。

    一个事实:据统计,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上班族,每天通过各种感官接收到的广告数量大概在两千条。你没看错,两千条。

    大到你上班路上看到的一路广告牌,小到你洗漱时瞥到的牙膏品牌。所有这些,都是广告,都是噪音。

    也并不是所有噪音都会这样生硬地闯进你的眼睛里。更多的噪音,会被咀嚼,加工,细碎化 -- 总之就是按照你早已被惯坏的大脑喜欢的面貌去被制造好,然后来撩拨你的视网膜和耳膜。

    要不然,你怎么解释,这世界在既有《锦绣未央》也有《西部世界》的情况下,前者的收视人数会大大超过后者;罗振宇把那些书都嚼到私货味熏天了,关注他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以及,在我写这篇推送时,我不敢连续把两段的长度码到超过四行,因为我知道你很可能会“太长不看”。

    《娱乐至死》中,赫胥黎有如下担心:有人将给予我们太多信息,使我们只会接受,无法自拔;我们的文化将因琐碎而杂草丛生,大众痴迷于微不足道的事物,而真相将被无关的汪洋所淹没。

    现在来看,赫胥黎的担心全中。

    行文至此处,你大概以为我会画风一转,围绕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信号收集渠道这个话题抛出干货,让整篇推送得以升华。但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去伪求真。我知道一定有人可以做到,可那个人不是我。正能量太多了,我今天就想吐一地负能量中和一下。

    在这个垃圾和噪音满天飞的时代,我很沮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号与噪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ll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