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论语·述而》中有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人呐,因为发奋拼搏而忘了吃饭,因为过分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感觉不到韶华易逝,人已衰老。
随着时光而老去,这是万事万物必然的宿命。有年轻,自然就有衰老。有开始,自然就有结束。有诞生,自然就有尽头。
受到岁月流逝的影响,人们会面临八种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放不下。
生老病死就不用说了,年龄越大,感受越深刻。在衰老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并与之告别,会遇到不同的事,尝尽酸甜苦辣。最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02
既然人生有尽头,那谁会陪伴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呢?
有人会说,是父母;有人会说,是子女;有人会说,是老伴。在无数人看来,家中的亲人,会陪伴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真的如此吗?不一定。
先来谈谈父母和子女。
按照正常的情况,父母都会比子女走得早。哪怕父母放不下孩子,他们也有离开孩子的那一天,不可能陪伴子女一辈子。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不会愈发亲密,只会随着子女的长大,变得愈发疏远。也许,父母在乡下,子女却到了城市打工。
现阶段的老人,大概率都会成为孤寡老人,他们无法陪伴在子女的身边,子女也无法时时刻刻照顾他们。总之,父母和孩子,无法陪伴一辈子。
我们的父母,无法陪伴我们一辈子。我们的孩子,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
03
再来谈谈另一半。
在结婚的时候,不少夫妻都许下承诺,要共同携手,白头到老。这承诺,真的可能成为现实吗?基本是不可能的。
首先,有的夫妻中途就离婚了,男女双方各走各路,那共同携手,白头到老,就是一句空话,成为了对于过往的讽刺。
其次,有的夫妻没有离婚,还特别恩爱,可他们中途遇到了意外,某一方英年早逝了,一样无法白头到老。
第三,有的夫妻命长福厚,一起活到晚年,依旧要面临“谁先走,谁后走”的宿命。总有一方,需要孤零零的残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绛。杨绛活了105岁,特别长寿,但她的丈夫钱钟书,在她87岁那年去世了。她的女儿钱瑗,在她86岁那年去世了。
也就是说,在86岁、87岁这两年,杨绛失去了女儿、丈夫。后面那19年,她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
04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
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丈夫、女儿,无法陪伴杨绛走到人生的尽头,所以年迈的她只能顾影自怜,重温以往的岁月,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内心。
不论是谁,不论是什么人,都需要孤零零的一个人走到人生的尽头。陪伴我们走到人生尽头的,只有我们自己。
父母有他们的人生,子女有他们的人生,另一半也有他们的人生。大家的人生都各不相同,不就只能相扶一程,而无法共度一世吗?
弘一法师李叔同说过: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世界只是一场梦,你一辈子执着的子女,亲人,只是你的一个缘。你一辈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驿站。
你所追求的感情和名利,只是自我意识的幻影。当你梦醒来的时候,空空如也,满世界都是你的,整个世界又都是空的。
我们跟身边人相遇、相聚,凭借的就是缘分。而缘分,终究有“缘起”和“缘落”的那一天。一切,到了尽头,其实都是“一场空”。
05
每个人,都需要单枪匹马,走到人生的终点。
绝大多数人都讨厌“孤独”,认为一个人的滋味不好受。事实上,我们所讨厌的孤独,是往后余生的必然经历。
合群、陪伴,只是短暂的温馨。而孤独一个人,则是永恒的宿命。不论你身边围绕着多少人,到最后,你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有你自己。
从小,靠自己读书、考试、长大。成年后,靠自己赚钱、打拼,成家立业。有了家庭,靠自己扛下压力,受尽生活的折磨而永不投降。
到了中年,再苦再累也还是凭借个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等年老了,身边人都离我们而去,我们终究会感慨人间沧桑,物是人非。
唯有自己,依旧没有变过,走尽千山万水,历经缘起缘落,见过大美人间,最终在岁月的见证下,尘归尘,土归土。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