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伊河遇险记.
清凉山人
秦基伟(1914.11.16—1997.2.2),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秦基伟1941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带领军民渡过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被誉为不怕苦的“咬牙干部”。每战必亲临前沿侦察、指挥。1945年8月,他身穿便衣,腰插菜刀,夜闯太行山下小根村日寇炮楼,老区人民说他像走亲戚一样就炸飞了炮楼,称他为“秦大胆”。后任太行军区司令员。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秦基伟任司令员。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为主,组成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东向配合刘邓和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开辟豫陕鄂新区。7月27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八纵队二十二旅,秦基伟(第九)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共二十九个团,组成“陈谢集团”,执行南渡黄河开辟新根据地的作战任务。8月23、24日,陈谢大军渡过黄河,一路过关斩将,先后占领新安、宜阳、渑池陕县的张茅镇、观音堂镇,开辟了洛阳到陕州之间的战场。
8月三十日,中央军委指示陈谢向西用兵,抢占陕县、灵宝、洛宁、卢氏。洛南、商县、商南等地,留下第九纵队于新安、孟津、洛阳地区牵制洛阳李铁军兵团,并相机占领宜阳、嵩县。
第九纵队人生地不熟,没有地方党和群众的接应,没有战备后勤保障,也没有群众情报支持。而洛阳敌人力量强大,有十五军和整编第三师等部队,豫西地区土顽武装既多又凶狠,打仗不要命。九纵所能依靠的是从太行山带来的七千多名民工。
在伊河附近,九纵机关险些遭到灭顶之灾。就在四纵和三十八军西移,九纵前指率二十五、二十七旅冒雨南渡洛河,并开始攻击宜阳之时,秦基伟率领的纵队机关、文工团和数千民工正在伊河以北等待渡河。晚上,秦基伟亲自带人查看水情,夜间难以观察,加上没有交通工具,只有两只小木筏,于是只好在河边宿营,等待天亮。当时秦基伟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营的战斗部队。此地离洛阳只有三十里,整编第三师可以在一个多小时赶到这里,加上部队已经暴露,秦基伟不放心。他让警卫营营长任登仕派一个排前出三里之外,向洛阳方向侦察警戒。
[if !supportLists]第二天,[endif]天还没亮,秦基伟就带着警卫员沿着河边查看水情,天上飞来的飞机让他骤然紧张起来。秦基伟正在琢磨敌机是侦察还是轰炸,远处枪声响了,是警卫营派出侦察排的那个方向。秦基伟当即判断,敌人追上来了。他和警卫员一阵小跑,回到村宿营地大喊:“有情况”。正在睡觉的人们跳下床,穿衣服拿枪准备战斗。情况紧急,纵队首长简单分工之后各自行动。秦基伟率警卫营抵抗掩护,黄镇政委组织其他人员转移。秦基伟命令警卫营一步也不能后退。
警卫营三个连分开抵抗敌人。黄镇政委指挥机关、文工团和民工不顾一切的渡河。这时,派出去警戒的部队回来一个班长报告,敌人是整编第三师的前锋营。
秦基伟想:敌人看到我们这么多人,他也不敢贸然进攻,必然会请求洛阳敌人增援,但是一旦被敌人识破我们的底细,知道我们千军万马都是民工,那后果真是不敢想象。
部队渡河完毕,秦基伟检查,全部勤杂人员及民工脱离了危险,他又向警卫营教导员郝德章交代了交替掩护撤离的办法,然后离开。
警卫营从早上打到下午,敌人没能前进一步。在警卫营掩护下,纵队机关和民工安全转移,从韩城渡过洛河。直到天黑,警卫营还没有消息,秦基伟异常焦虑,担心派出去的人找不到警卫营,还担心警卫营没有突围,如果他们过不了洛河,天一亮敌人追过来,警卫营背水战斗,弄不好会全军覆没。他派人四处打探寻找。半夜时分,警卫营战士回来了。刚喊了一声“司令员”,眼泪就哗哗流下。营长任仕登和教导员郝德章也回来了。分别了一天多,这一天多是生离死别的一天多,是互相牵肠挂肚的一天多,是殊死拼杀的一天多。现在他们回来了,秦基伟惊喜交加,连忙安慰战士们。
任营长和郝教导员说伤亡大,仗打的窝囊、憋气。他们心里难过说话间流下了眼泪。秦基伟心里也难过,但他知道,警卫营与敌人殊死拼杀才保证了机关和数千太行子弟兵安然无恙,如果不是他们英勇战斗挡住了敌人,后果很难设想。秦基伟对任营长和郝教导员说:“谁说窝囊?这是个大胜仗。你们立了大功,保证了纵队机关和民工同志们的安全。回去告诉同志们,我要为警卫营请功。”
警卫营上下都为战斗失利而感到窝囊憋气的时候,郝指导员传达了秦司令的表彰,部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在向鸣皋进军的路上,警卫营一路高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