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大篇:高手的用药心得精辟!(精读)

三大篇:高手的用药心得精辟!(精读)

作者: 包芸嘉 | 来源:发表于2022-04-25 18:24 被阅读0次

    一、高手用药心得

    理气药手

    陈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消胀止呕: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兼有胃寒的(苔自、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

    2.祛痰止嗽;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复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复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

    3.理气开胃: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谷芽,蔻衣,神曲,山查等同用。有促进食欲的效能。

    在使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

    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间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

    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千治疝气痛.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

    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涌者勿用。

    青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

    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滞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

    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配乌药、川楝子,吴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楝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三至四钱.炒橘核三钱,青皮二至三钱、炒小茴香二至三钱、乌药三钱、吴萸一至二钱、荔枝核三钱、白芍四至五钱、肉桂三分至一钱,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

    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

    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肝经气结。

    用量—般一至三钱。

    气虎者滇用。无气滞及多汗者不用。不可过用、久用,恐伤伐正气。

    枳实

    枳实味苦性微寒。主要功用是破气、消积、导滞、除痞.枳实善于破泄胃肠结气,对心下痞痛,胃脘硬胀,食滞腹胀、腹痛,肠胃结气、大便不畅等,效果很好。常与枳壳、木香,槟榔,神曲,麦芽,山查、大黄等配伍使用。对胆道感染、胆囊炎等引起的脘腹胀满、呕逆、食物不下、两胁胗(cheng)胀等症,可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减党参,甘草,加枳实、槟榔,大黄,元明粉等,常可取得一定疗效。但要注意随证加减。

    枳实有下气导滞通大便的作用,常用于胃肠有积滞而大便秘结不通之症。可与大黄、厚朴、芒硝、元明粉、瓜萎、槟榔,火麻仁等同用。例如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枳实、厚朴,生大黄),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等。枳实破气结的作用很强,对气结而成的坚积,用枳实破其气结,气行则积消,因气结而痰阻者,用枳实破其气结,气行则痰行,由于气结而胸脘痞闷、胸痛者,用枳实破其气结,则痞闷自除。

    枳实配白术,能除腹中积聚痞满,按之硬痛等症。例如《金匮》积木汤(枳实,白术)治心下硬大如盘,痞满。芍药枳实丸(亦芍、枳实、白术、陈皮)治食积痞满及小儿腹大胀满,时常疼痛等症。配厚朴能除中满,配大黄、芒硝,能破泻肠中结实。

    青皮破肝经气结。枳实破胃肠气结。

    木香行肠胃滞气,偏用于理气消胀。枳实破肠胃结气,偏用于导滞消积。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

    孕妇慎用。气虚中满、气陷便溏,胃虚不思食者,禁用。

    枳壳

    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功效与枳实相近似。但枳实主入脾胃,枳壳主入脾肺。机壳力缓,偏于理气消胀。枳实力强,偏于破气消积。枳实破降下行之力强,枳壳开胸宽肠之力强。枳壳配桔梗,可宽胸消胀,配槟榔,可使胸中结逆之气下行,配荆芥、防风、红花、赤芍,能治遍身肌肤麻庠。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脾胃虚、气虚者慎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机实,枳壳煎剂,可使胃肠,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并可使胃肠蠕动规律化。对胃扩张、胃下垂,消化不良,脱肛、疝气,子宫脱垂等有效。

    沉香

    沉香味辛苦,性微温。主要用为降气药,兼能温肾平喘。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温中降气,由于中气失共和降、气逆为害而出现胸脘胁肋闷胀、心腹疼痛、呕吐泻泄、胃冷、呃逆等症。可用本晶降气温胃而调中。常配合香附、枳壳,炒川楝子、青皮(胸脘胁肋闷胀)、良姜,吴萸、元胡,蒲黄(心腹疼痛)、半夏、藿香、竹茹、茯苓,木香,白术(呕吐泻泄)、紫苏、豆蔻、丁香、柿蒂(胃冷呃逆)等同用。

    2.温肾平喘:本品性温而降,能引气归肾温补肾阳,用于肾虚寒所致的气喘。多见吸气较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脐下部分),腰膝冷痛,阳萎滑精,腿软乏力,尺脉缓弱等症。常配合补骨脂、葫芦巴,阳起石、黑锡、硫黄(后两味药不入汤药,只是做丸药时用),附子,小茴香、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等同用。例如局方黑锡丹,即用上述诸药配制而成。每次可服五分至八分,最多不超过一钱,每日一至二次。沉香有时也可用于肺气不降、痰浊壅阻的实喘咳嗽。常配合苏子、前胡,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例如局方苏子降气汤(苏于,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沉吞)等,利用本晶降气之力而消痰平喘。旋复花降肺脾痰气。沉香降脾肾逆气。

    槟榔降气,但偏于破泻下降,正气虚者忌用。沉香降气,无破泻的作用,不伤正气。前人经验认为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可资参考。

    降香降血中之气而止血。沉香降肾虚不纳之气而平喘。

    本品常研为细粉,用汤药选服。既节省药品,又效果可靠。一般不入汤药煎服。

    用量一般为二分至八分,汤药送服。气虚下陷者忌用。

    檀香

    檀香味辛,性温。为理气开发之品,主要有调脾肺、利胸膈的作用。

    本品能引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饮食,能开发胸肺之气郁而宽畅胸膈。故对因脾肺之气失调,而出现胸膈闷胀、心腹疼痛、饮食少进、噎膈吐食等症,常以本晶配合苏梗,瓜萎皮、枳壳(治胸膈闷胀)、丹参、砂仁、乌药、百合、良姜(治心腹疼痛),陈皮、生麦芽,沙参,麦冬(治饮食少进)等同用。

    我常以檀香配合瓜蒌、薤白、桂枝、红花,赤芍、远志,五灵脂,蒲黄、槟榔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对除胸闷、定疼痛有较满意之效果。还常以本品配合丹参,砂仁、良姜、香附、百合、乌药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包括溃痞病)。上举两种方药,可以随证加减,(注意:丹参与百合都用一两,其他约二、三钱即可)仅供参考。檀香有紫、白两种,紫檀香性味咸寒,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疮(指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能消肿定痛。处方上只写檀香二字时,即给予白檀香,如需要紫檀香时,须在处方时,写明‘紫檀香”。

    沉香降气,降中有升,但偏用于降气。檀香理气,升中有降,但偏用于宣散气郁。

    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偏用于治疗折伤,止血,活血,消肿定痛。檀香偏用于理气开郁,并能治心腹诸痛。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三饯。入汤药时要‘后入’.

    柿蒂

    柿蒂味苦涩,性平。能降逆气、止呃逆。治呕哕时,常配半夏,竹茹、生姜,藿香、刀豆子、代赭石等同用。治呃逆时,常配丁香、沉香,旋复花等同用。对虚证呃逆(重病,久病、老人体弱者),还可加党参、人参、附子,白术,陈皮等同用。我曾对脑血管意外等脑神经系统疾病引致的呃逆,用柿蒂七至十个,公丁香八分至一钱半、(后下)生赭石一两至一两半(先下)、旋复花三钱(布包)、党参三至四钱,半夏三钱、刀豆子三钱、苏子二至三钱等,随证加减,水煎服,有一定效果,谨供参考。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或三至七个.

    旋复花

    旋复花味苦,辛、咸,性温。主要功用是降气、化痰,行水。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暖气呕逆:由于大汗或泻下后,胃气受伤,或湿痰阻滞不降而引致肺胃之气上逆,出现嗳气频频,脘部痞闷,胸胁胀满,食入即吐,食物与痰水俱出等症。常用本品配合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竹茹、苏于、茯苓等同用。痰湿盛者,可加陈皮、炒菜菔子等。

    2.咳喘痰多c本品能降气化痰,使气降痰消而咳喘平.故对肺气不降,痰浊、水0(蓄积、胸膈滞塞,气机不畅所致的咳嗽,痰多粘稠、气逆作喘等症,常配合陈皮,半夏,桑皮,杏仁、紫苑,苏于,槟梅,炒莱菔子等同用.本品的全草(花、梗,叶全用)名“金沸草’,除有降气化痰作用外,兼有散风寒的作用。故对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嗽、痰多,常用金沸草配荆芥、前胡、半夏,细辛、茯苓、苏叶、桔梗,陈皮等同用。

    苏子降气,兼能开郁温中。旋复花降气,兼能消痰行水.海浮石治痰结如硬块。旋复花治唾,痰粘如胶漆。本品性下降,前人有“诸花皆升,惟旋复花独降”的经验记载。根据前人的经验,曾用旋复花配苏梗、厚朴、半夏、生牡蛎、茯苓,香附,黄芩,金果榄、乌梅炭等,随证加减,用于梅核气(咽中似有痰核粘着,喀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但咽中常有异物感),可取得一定效果。梅核气为痰气凝滞所结成,故用此降气消痰之品,往往有效。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因多绒毛,故须用纱布包煎。气虚,大肠寒冷泄利者忌用。

    莱菔子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主要有降气平喘,化痰消积,理气除胀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痰喘咳嗽,由于痰浊阻肺,肺失肃降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痰多、胸闷等症,可用本品配苏子、白芥子(旧名三子养亲汤)同用。也可根据证候选配陈皮,半夏、茯苓、炙草等。我在临床上遇有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常用麻黄、杏仁、炒莱菔子、炒苏子、炒白芥子、半夏,陈皮,茯苓、炙草等,随证加减,常可取效。为了容易记忆,取名为‘麻杏二三汤(‘二”是二陈汤,‘三”是三子汤,即旧名三子养亲汤)。”舌苔厚腻、大便干的,可加熟军、槟榔、瓜蒌,呼气较困难的,可加枳壳、桔梗、前胡,吸气较困难的,可加磁石、沉香,咳嗽较重的,可加紫菀、杷叶、贝母,咳痰清稀而凉的,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等。

    2.食积腹胀;对于饮食积滞而致的脘部堵闷,嗳气吞酸,腹部腆(Cheng)胀等症,可以本晶配合焦三仙、槟榔、枳实、木香等同用。

    莱菔子生用,性善上升,服量较大时,能致恶心呕吐(临床上生用较少,但胃中食滞须吐出时可用)。炒用则性善降,可用于降气化痰、消胀平喘。

    山查核偏用于助消化、磨积块。莱菔子偏用于消痰化滞,降气除胀。

    用量一般为一钱半至三钱。气虚无痰积者忌用。

    薤白

    薤白味辛苦,性温。主要作用是助胸阳,开心窍,散胸中与大肠气滞,兼能活血。

    对胸中阳气不振而产生胸痹刺痛,心痛血滞,肺气喘急等症。常配合瓜蒌、白酒,桂枝,枳壳、五灵脂、蒲黄、檀香、红花、苏梗,苏子,槟榔,川芎等同用。这些经验可用于治疗心绞痛等。

    对大肠气滞而产生泄痢下重,大便涩滞等症,常配合白芍、木香、黄连,槟榔、枳实、枳壳等同用.

    本品兼有散血活瘀而生新的作用,故对久病、气血瘀滞,肢体疼痛等症,可配合桂枝、当归、红花、羌活,片姜黄。松节等同用。例如趁痛散(牛膝、当归、桂枝,白术、黄芪、独活,生姜各五钱,薤白、炙甘草各二钱半,共为粗末,每次用五钱,水煎服)中就用了薤白,本方为治疗产后气弱血滞,受风着凉,遍身疼痛的常用方.

    干姜温肺而助胸阳,偏用于祛心肺寒邪。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偏用于治胸痹刺痛。

    细辛虽能入心助阳,但以入肺肾为主,故水停心下咳喘吐涎沫时可用细辛。薤白虽能散大肠气滞,但主要入心助胸阳,故心阳不振而胸痹(心胸疼痛)时常用薤白。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特殊重症有时可用到五钱或更多。

    无气滞血滞者不宜用。

    苏子

    苏子味辛,性温。主要有下气平喘,消痰止嗽、利膈开郁的作用。

    苏子有润心肺,降气消痰的作用。对于肺失肃降,痰多气逆而咳喘、胸闷诸症,常配合杏仁、炒菜菔子、炒白芥子、陈皮、紫菀、前胡,厚朴、当归、沉香等同用。常用方如三子汤(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苏子降气汤(炒苏子、半夏,陈皮、前胡,厚朴,甘草,当归,沉香)等。本晶还有温中降逆的作用。对胃气上逆、痰浊上泛而致的呕恶,吐哕等症,也常用本品配合半夏,藿香、茯苓,陈皮,丁香、焦三仙、枳实等同用。

    苏梗也是常用的调气药,请参阅“紫苏”条。莱菔子、苏子均有降气平喘的功效,但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优于菜菔子。莱菔子偏用于消腹胀,苏子偏用于利胸膈,二药常合用,以治胸腹胀闷。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炒熟打碎用.

    气虚下陷者忌用。

    草豆蔻

    草豆蔻味辛,性温。主要有燥湿、温中。破气,开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中焦寒湿不化:本品辛温芳香,其气燥烈,能化湿浊。对于中焦寒湿不化而引致呕吐、反胃、噎膈、痞闷、泻痢、腹胀、舌苔白厚而腻,脘闷少食等症,可用本品配合藿香、陈皮、木香,砂仁、厚朴、苏梗、茯苓,旋复花等同用。

    2.胃脘庙:本晶辛散滞气、温化寒湿。对于因寒湿客于中焦使胃气滞而不行产生胃脘疼痛、舌苔白厚,胸脘堵闷,上腹胀满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檀香,砂仁,苏梗、槟榔、乌药、丹参、百合等同用。参看‘香附”项下的三合汤方,在三合汤中我常以本品代替砂仁。在临床上遇有因寒湿郁滞而出现定时寒热,舌苔自如积粉(血液检查疟原虫阳性或阴性)的证候,我常在柴胡、厚朴、知母、黄芩,槟梅,常山、藿香,苍术等应证方药中加用本品,以芳化湿浊.前人有‘除瘴哉疟’的记载,可资参考。

    白豆蔻与草豆蔻功用大致相同,但白豆蔻常偏用于行气宽膈,芳香燥湿的作用不如草豆蔻。草豆蔻则晌用于破气开郁、温中燥湿。白豆蔻偏入肺,草豆蔻偏入脾。红豆蔻为高良姜之子,其性热,偏用于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无芳香行气的作用。

    肉豆蔻偏用于涩固大肠而止泄。草豆蔻偏用于燥湿破气而开郁。

    草果辛香燥烈之气更胜于草豆蔻,偏用于截疟消痰。草豆蔻长于温中调气而化湿。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久服、过服可助脾热而耗散正气.

    砂仁

    砂仁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化湿的作用。对因气滞及脾胃湿冷而引致的脘腹胀满、痰湿积滞,呕吐,泄泻、腹痛、消化不好等症,可用本品行气散寒、化湿和胃,助消化。常配合枳实、白术,木香,半夏,陈皮,茯苓、藿香、焦神曲等同用。

    对因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腹部冷痛,喜按喜暖、口不渴、大便清稀),可用本品温脾,敞寒,燥湿。常配合党参,白术,木香,炮姜、茯苓等同用。对因脾胃虚寒而引致的冷痢(腹中冷痛、里急后重,大便带有白色粘冻、遇寒加重),也可用本品暖脾、行气,化湿。常配合木香、草蔻、吴萸,槟榔,当归,土炒白芍等同用。因本品可以行气,使大便通畅不滞,故也有时用于湿热痢的大便不爽,但须配合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等寒性药同用以监制其温性。对因妊娠而胃气上逆、胸闷呕吐等导致的胎动不安。可用本品配合苏叶、藿香、黄芩,白术,木香,当归等同用,可以安胎和中。

    重用熟地等质地滋腻的补药时,配用一些砂仁,可免除滋补药妨害消化、减低食欲的副作用。前人有“砂拌熟地”(用砂仁拌粘熟地黄上)的用法。既免除了熟地滋腻害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可谓一举两得。

    蔻仁与砂仁均有行气调中的作用,但蔻仁和胃止呕的作用胜于砂仁,砂仁暖胃燥湿的作用胜于蔻仁。

    肉桂与砂仁均能入肾。引火归元(肾)时用肉桂,引气归元(肾)时用砂仁。

    砂壳(砂仁的外壳)也有理气醒胃的作用,但缺乏砂仁温中敝寒的效力。砂壳气味薄、燥性小,肝旺胃弱者用之合宜。

    据近代药理研究,砂仁有芳香健胃作用,可促进胃的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可排除消化管内的积气。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一钱半。特殊需要时可用至二、三钱。入煎剂时,宜打碎后下,久煎可减小药效。砂壳体轻,一般用三,五分或七、八分。

    本品有芳香温燥之性,阴虚有实热者慎用.

    白豆蔻

    白豆蔻味辛,性温。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洛的功效,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

    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蔻小,可应证选用。

    用量一般五分至二钱。着去皮使用,名白蔻仁。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

    肺胃火盛及气虚者忌用。

    注意: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紫蔻仁主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功效介于砂仁与自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蔻稍强。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荔枝核

    荔枝核味甘,性温。有行散滞气的作用,适用各种气滞作痛,

    本品能入肝经,最常用于治疗疝气疼痛、睾丸坠胀疼痛等症。常配合小茴香,橘核、青皮、乌药、川楝子等同用。荔枝核(烧存性)配炒香附,可用于妇女腹部血气凝滞而刺痛。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可用于胃脘痛.

    荔枝核还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人自觉有气发于小腹,向上攻冲,冲至心下或上腹部即疼痛发作).常配合小茴香,木香、果萸,肉桂等同用。例如《医学心悟》奔豚丸(荔枝核八钱、小茴香七钱,木香七钱、肉桂三钱、附子五钱,吴萸五钱,茯苓一两半、橘核一两半,川楝子一两,共为细末,炒砂糖为丸,每服二钱,淡盐汤送下。有热证者可减去肉桂,附子)。我常以奔豚丸方合桂枝加桂汤(桂枝,自芍、炙草.生姜、大枣、肉桂或不加肉桂而加重桂枝的用量)、旋复代赭汤(旋复花、生赭石、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三个方子的主要药物合起来,随证加减,作为汤药,治疗奔豚气病(西医往往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也每收良效,提供参考.用量一般二至四钱。无寒湿滞气者滇用。

    川楝子

    川楝子味苦,性寒。亦名金铃子。本品能入肝经舒肝气。故常用于治疗肝气痛、肝气胀。胁痛,疝痛,胸脘满闷疼痛等症。常配合元胡、木香、青皮、厚朴,香附等同用。

    前人经验认为川楝子“为疝气要药”,但其性寒凉,须配合小茴香,荔枝核,吴萸,肉桂,乌药等同用。炒用也可减少寒性。

    川楝子配元胡,可用于热性胃痛。配桐壳,香附,可用于肝热胁痛。配乌梅、川椒,可用于蛔虫腹痛。荔枝核治疝,性温。川楝子治疝,性寒。苦樟子偏于杀虫,常用其根。川楝子偏用于舒肝理气,治疝。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脾胃虚寒者忌用。

    香附

    香附味辛微苦,性子。是最常用的理气开郁药。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前人称它能‘主一切气’,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湿郁),调月经。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舒肝解郁,香附芳香辛散,有调气、舒肝,解郁的作用.可用于因情绪不畅,旰气郁滞而致的脘腹胀满,胁肋胀痛,吃饭不香,胸闷喜长吁等症。常配合柴胡、白芍、郁金,青皮、陈皮,木香,厚朴、苏梗等同用。兼有血郁的(舌质紫暗、月经不潮,面色不华等),可酌加川芎、红花等,兼有痰郁的(舌苔白腻、呕恶多痰、体胖、不欲饮水等),可酌加半夏、橘红、茯苓等,兼有食郁的(食欲不振、嗳腐吞酸,舌苔厚、胃脘痞闷等),可酌加炒槟榔、焦神曲、炒麦芽等,兼有湿郁的(舌苔水滑,胸闷、不愿喝水、或有轻度浮肿,便溏等),可酌加苍术,白术,羌活、猪苓、泽泻等。兼有火郁的(口苦,心烦、尿黄、舌尖红),可酌加栀子、黄芩,川楝子等。

    2.行气定痛:香附行气通滞,通则不痛。最常用于气滞胃痛(胃痛由生气引起,或遇有心情不舒畅则胃痛加重,兼有胁肋胀痛,脉弦等)。常配合高良姜、木香,白豆蔻、/11楝子、元胡、白芍、苏梗等同用。常用的药方如良附散:取香附二至三两为细末,装入瓶中盖紧;再取高良姜二至三两为细末,装入另一瓶中盖紧。遇有气滞寒郁的胃脘痛,如辨其为气滞重于寒郁(生气则痛加重或攻及胁肋,性急易怒,脉弦),可取香附末七分、高良姜末三分,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寒郁重于气滞(胃脘喜暖、喜热饮食,遇寒痛加重、脉弦迟缓),可取高良姜末七分,香附末三分,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气滞寒郁并重的,可取香附末、高良姜末各五分,混合服用。注意两种药末,要在使用时再混合,效果较好。我还常把良附散、百合汤、丹参饮三个方子合起来使用,自命名·三合汤’,用于久治不愈,虚实寒热证交错互见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窦炎等),往往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把具体药方举例如下,高良姜三钱,香附三钱,百合一两,乌药三钱、丹参一两,檀香二钱(后下)、砂仁八分(或草蔻三钱)如痛点明显固定及舌质暗或有瘀斑的,还可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吐酸水的,加煅瓦楞子。大便干的加生大黄、槟榔等等,请参考试用。

    3.理气调经,香附本为行气药,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称它为“血中气药”(意思是能入血分的行气药)。能理气调经(凋整月经周期),对妇女因情绪不畅、肝气郁滞而引致的月经不调,过期不潮,行经腹痛等症有效。常配合当归、白芍、熟地、红花、五灵脂,川楝子、小茴香、乌药、桃仁等同用。本晶还能引血药至气分以生血,无论胎前,产后各症,皆可结合使用,所以前人又称香附为’女科要药”.香附生用,偏于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制熟用则偏入肝肾而利腰足。用于通行经络时宜酒浸炒,用于消积聚时,宜醋浸炒;用于消化痰饮,宜姜汁浸炒,用于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宜炒黑用(名黑香附,兼有止血作用)。

    香附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可助其益气,与熟地、当归等同甩,可助其补血,与木番同用,可疏滞和中、行肠胃滞气;与檀香同用,则理气宽胸,消胀醒脾:与沉香、柴胡同用,可升降诸气;与川芎,苍术同用,可解诸郁,与栀子、黄连同用,可降火清热,与茯苓、远志同用,可交心肾之气,与小茴香、补骨脂同用,可行肾经滞气,与厚朴、半夏同用,可降痰消胀,与三棱、莪术同用,可消散积块,与葱白、紫苏同用,可宣解表邪,与艾叶同用,可暖子宫、活气血。木香辛温,偏于行肠胃滞气,主入气分。香附辛平,偏于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

    青皮入肝,破气散结,兼能治疝。香附入肝,理气开郁,兼能调经。

    厚朴行气,偏用于消胀除满。香附行气,偏用于舒肝解郁。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气虚血燥者慎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香附能抑制子宫肌收缩,并对肌紧张有弛缓作用。

    木香

    木香味辛,苦,性温。能行肠胃滞气,疏肝开郁,和胃健脾。是常用的行气药。气行则痛定,故可治一切冷气滞塞疼痛。

    木香偏于行肠胃系统的滞气。常用于肠胃气滞而引致的胃脘痛,胃脘胀闷,脘膈间胀闷多嗳、腹胀等症。可配合藿香,香附、良姜,槟榔、砂仁、草蔻、丁香等同用。兼有胁痛的,可加炒川楝子、枳壳,青皮等。本品又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肠胃气滞,湿停不化所致的呕吐,腹痛,泻泄等也常以本品配合藿香、佩兰、竹茹,半夏、茯苓、灶心土、木瓜,黄柏,黄连等同用。

    木香配黄连,名香连丸,是治疗痢疾的常用方。以木香行肠胃滞气而除里急后重,兼能芳香化湿,黄连燥湿清热,凉血解毒而止大便脓血。故对肠胃湿热积滞所致的痢疾,效果很好。临床上常以香连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痢疾。例如湿重者可加茯苓,苡米,苍术、车前子,热重者可加黄芩、黄柏、白头翁、马齿苋,食滞者可加焦三仙,槟榔、炒内金,有表症者可加葛根、荆芥,有寒者可加吴萸、肉桂,干姜,腹痛重或大便脓血多者,可加白芍(重用)、当归等等。本节所举的药方例子,可用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木香配砂仁可治脘腹痞满,配槟榔可除里急后重,配莱菔子可治腹胀,配小茴香可治疝痛;配乌药可治小腹部气逆作痛。

    砂仁行气偏用于和中消食除痞闷,兼能引气归肾。木香行气偏用于行肠胃滞气而消腹胀,兼能燥湿治泄、实大肠。槟榔破气去滞消食,其性降,兼治脚气。木香行气消胀和肠胃,其性燥,兼能治痢。

    乌药偏用于顺膀肾逆气(小腹部气胀、气痛)木香可用于治冲脉逆气里急(从小腹两侧至脐旁的部位逆气攻冲作痛)。

    入行气药时,宜用生木香,入治泄,实大肠药时,宜用煨木香(用纸襄煨过)。

    补药中,少佐一些木香,可以免除滋腻,呆滞的弊病而增强治疗效果.例如香砂六君汤。归脾汤中都用了一些木香。

    用量一般为三分至三钱。特殊需要时也可用至四钱。

    肺虚有热、血分燥热,及虚火上冲者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木香对副伤寒杆菌及一些致病性霉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胆绞痛时的脘腹胀痛、逆气攻痛等有效。

    二、张锡纯用药心法106条

    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且能助心气下降。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10人参、当归得赭石则力能下行,有催生、开交骨之功。且当归与赭石同用,其滑润之力愈增。

    11、赭石、牛膝与黄芪并用,能监制黄芪上升之性,而防止血之上升,用于脑充血证。

    12、苁蓉、当归与赭石并用,润便通结甚效。

    13、赭石、芒硝并用,能降逆、止吐、通便、下痰涎。又常用于癫狂。

    14、赭石与山药并用,能和胃、降胃,义同于半夏秫米汤而力实优之。

    15、赭石、干姜佐甘遂,使药力下趋。甘遂去燥结,力甚猛悍,以攻决为用,能下行,亦能上达,若无以驾驭,服后常致吐泻交作,因而气机不能下行,转而上逆,未得施其攻决之力,既而吐出。故以赭石之镇逆、干姜之降逆协力下行,以参赞甘遂成功也。

    16、赭石、麦芽并用,降胃升肝。

    17赭石、黄芩、瓜蒌仁、三七配伍,功近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而较之缓和。

    18、赭石、磁石二者同用,相得益彰,能维系元气,入于补药之中,使补益之力直趋下焦,以治上盛下虚之证。

    19、赭石、滑石并用,治吐衄之因热者甚效。

    20、滑石、茅根配伍,治温病肺胃有热伴津伤证。

    21、滑石与土狗并用,可通利小便而消水肿。用治内蕴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

    22、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真阴,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之证。

    23、白芍、牛蒡子同用,以泻寒火之凝结。其中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泻寒火之凝结;牛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

    24、芍药、干姜、生姜同用,治因凉而胃气不降所致的吐衄。用芍药以防干姜之热力入肝,肝为藏血之脏,得芍药之凉润以养之,则宁谧收敛,而血不妄行。芍药与生姜同用,且能和营卫,调经络,引血循经,使周身之气化流通。

    25、芍药与附子并用,能收敛元阳,归根于阴,且能分利小便而疗泄泻。

    26、芍药配熟地。芍药善利小便,故能行熟地之腻。再加龟板、地肤子,主治阴虚之小便不利。

    27、熟地、茯苓,能止下焦不固之滑泻。

    28、熟地与茅根同煎,治平素阴虚,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者。

    29、熟地佐炒薏苡仁,治劳疾咳嗽。熟地以其大滋真阴,恐其多用泥胃,故佐以薏苡仁,健胃利湿,以行熟地之滞。

    30、生地黄与竹茹配伍,可凉血、止血,盖生地黄有凉血之力,虽能止血,然恐止后血瘀经络,致生他病,辅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凉血、止血,是以有益无弊也。

    31、生地、硼砂并用,治咽喉肿痛。

    32、玄参与柏子仁、枸杞并用,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

    33、山药、牛蒡子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

    34、山药、薏苡仁并用,皆为清补脾肺之药。然单用山药,久则失于黏腻;单用薏苡仁,久则失于淡渗。唯等分并用,乃可久服无弊。若再合以甘凉润肺健脾之柿霜,可用治脾肺阴亏、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35、山药佐附子,可于补阴之中扶阳。若再与苦降之芍药同用,自能引浮越之元阳下归其宅,故可用于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之证。

    36、山药与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阴以退虚热,一泻火以除实热,泻热补虚,一举两得。故可用治上焦有燥热而下焦滑泄之证。更可合芍药甘草汤同用。盖芍药甘草复真阴,补益气化之虚损。而芍药又善滋肝肾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调脾胃以固大便,是可汇集一方,故治阴虚滑泄之证,功效卓著。

    37、山药、滑石、甘草同用,治暑湿泄泻。滑石、甘草能清阴虚之热。又重用山药之大滋真阴、大固元气以赞之。真阴足则小便自利,元气固则泄泻自止。山药、甘草能逗留滑石,不至速于淡渗,使其清凉之性,得以转输而宜于治暑。

    38、山药、车前子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兼治虚劳有痰作嗽。盖山药能固大便,而阴虚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车前子能利小便,而性兼滋阴,可为补肾药之佐使,又能助山药以止大便。二药同用做粥服之,大能留恋肠胃。

    39、半夏配山药,以止呕吐。半夏为降胃安冲之主药,山药在上大能补肺生津,则多用半夏,不虑其燥;在下大能补肾敛冲,则冲气得养,自安其位。且与半夏皆无药味,故用于呕吐甚剧、不能服药者尤宜。二者配伍为粥,食粥则借其黏稠留滞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药力之施行。若上焦有热者伍柿霜、凉者伍干姜。

    40、山药配酸石榴,可宁嗽定喘。

    41、山药、水蛭并用。山药饶有补益之力,水蛭善通瘀。水蛭稍有刺激性,屡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药能防其开破伤正,且又善于调胃腑。

    42、怀山药配鸡内金,久服治虚劳。

    43、怀山药、山楂、鸡内金、蔗糖配伍,功似大黄虫丸而补虚化瘀。

    44、白术、鸡内金,治脾虚生痰。白术补脾胃,然土性壅滞,故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又能开胃增食,久服可消融腹中积聚。

    45、炒白术、鸡内金、天冬、山楂配伍,以治癥瘕坚结及月事不通。

    46、生鸡内金、生于术、鲜茅根、生姜并用,治水臌、气臌并病。茅根善利水,又善理气,故能佐鸡内金以奏殊功。加生姜,恐鲜茅根性微寒,且其味辛,能理气,其皮又善利水。

    47、鸡内金与生酒曲并用,可消积,治胃脘有硬物堵塞。

    48、鸡内金与芡实并用,治老人气虚痰盛。鸡内金能补脾胃、化饮食、消积滞,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脾胃强健,痰涎自除。

    49、黄芪配知母,可退虚热。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劳瘵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善也。然遇阴虚、热甚者,又必须加生地黄同服。又黄芪佐知母,补气而不热。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唯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恒辅以知母。

    50、黄芪与桑寄生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51、黄芪、桑寄生、续断,可补肝气。

    52、黄芪与赭石、虫并用,可治肢体痿废。

    53、黄芪与桂枝相助,为理则善逐风。黄芪能逐入脏之风外出,且善补气。桂枝亦逐风要药,因其善平肝,故尤善平肝家之风,二药并用则逐风之力愈大。

    54、黄芪、桂枝、干姜同用,能助心肺之阳。

    55、桂枝、干姜并用,善补少阴君火,而桂枝、黄芪并用,又善补少阳相火(即胆中寄主之相火)。又桂枝、干姜能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

    56、桂枝、龙胆草并用,治肝热,胁下兼胃口疼痛。桂枝能舒肝气之郁结而止胁疼,更能平肝木横逆恣行,则胃疼亦可愈。唯其性偏温,肝胆有热者不宜,故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57、桂枝、川芎,以舒肝气。

    58、桂枝、柴胡,皆为舒肝之妙品,合用能助脾气之升,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四药并用,能使清升浊降,满闷自去。

    59、人参、威灵仙并用,治气虚小便不利甚效。灵仙可行参之滞。

    60、苏子、瓜蒌仁、赭石、芒硝配伍,治伤寒、温病结胸。

    61、芒硝、鲜莱菔同煎,可治肠结。莱菔味甘性微温,煨熟食之,善治劳嗽短气,其性能补益可知。与朴硝同用,可化朴硝之咸寒,其补益也可缓朴硝之攻破。脉虚不任通下者,可辅以人参以扶持保护。

    62、朴硝、白矾、炒麦面三药配伍,可治心火炽盛、热痰凝郁上焦而为胸满恶逆之证。朴硝味咸寒,禀寒水之气,水能胜火,寒能治热,为心家对宫之药,为治心有实热者之要品。白矾能助朴硝以消热痰也。调以炒麦面者,诚以麦为心谷,以防朴硝、白矾之过泻伤心,且炒之则气香归脾,又能防硝、矾之不宜于脾胃也。

    63、干姜、朴硝并用。干姜性热,朴硝性寒,二药并用,善开寒火之凝滞。寒火凝滞于肠间者开,宿食停滞于肠间者亦易开也。

    64、大黄、赤石脂并用,可治吐衄有热象者。

    65、大黄、肉桂并用,亦治吐衄有热象者。

    66、肉桂、大黄、代赭石配伍,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单用之则失于热;降胃之药,以大黄为最要,单用之则失于寒,若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顾无遗。再加入代赭石之降逆镇肝、力专下行,故可用于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衄之证,屡用他药不效者。

    67、肉桂、黄连等分并用,能交阴阳于顷刻,以化其互争,实为燮理阴阳之主药,即为解寒火凝滞之要品。况肉桂原善平肝,黄连原善厚肠,二药相助为理,则平肝不失于热,厚肠不失于凉。如佐以芍药、甘草则善愈腹疼,亦即善解寒火凝滞而用于痢疾迁延不愈。

    68、干姜与厚朴同用,治寒饮堵塞胃脘,饮食不化。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呼吸短气;与黄芪同用,治寒饮渍于肺中,肺痿咳嗽;与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气不降,喘逆迫促;与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气不降,吐血、衄血。

    69、厚朴与桔梗、半夏并用,善除湿满。

    70、厚朴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

    71、厚朴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而白浊。

    72、治冲气上冲,并夹痰涎上逆之证,必于龙骨、牡蛎、半夏、赭石等降镇药中少佐厚朴以宣通之,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73、金银花、牛蒡子并用,善解疮疡热毒,又可预防肠中溃烂而用于痢疾。

    74、牛蒡子、三七合用,治脏腑内痈。

    75、三七与大黄并用,外敷治疮疡初起肿疼。

    76、三七、土鳖虫并用,治瘀血腰痛。

    77、三七、赭石配伍,治咳血难愈者。其有热者,加鲜生地。

    78、重用生地黄止血,必用三七辅之,因生地黄最善凉血,以治血热妄行,犹恐妄行之血因寒而凝,瘀塞于经络中也。三七善化瘀血,与生地黄并用,血止后无他虞。

    79、三七、花蕊石、血余炭配伍,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三七、花蕊石为止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至血余炭,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

    80、三七、鸦胆子并用,能化肠中腐烂而止痢。盖久痢肠中或有腐烂也,若加山药做粥,治久痢,肠中欲腐,下虚滑脱。又,三七、鸦胆子合用治力小任重,血瘀膈上,常觉短气之证。

    81、鸦胆子、三七、鲜小蓟根并用,治血淋。

    82、鸦胆子、硫黄并用者,因鸦胆子善治下血,而又恐单用失于寒凉,故少加硫黄辅之,况其肠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致腐败酿毒,二药之性皆善消除毒邪。

    83、鹿角胶辅以生硫黄,治相火衰微之下焦觉冷及阳痿。

    84、硫黄、赤石脂配伍,治下焦寒凉泄泻及五更泻。若加炒小茴香,可引其温暖之力以入奇经,用治女子血海虚寒不孕。又,因硫黄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唯其性能润大便,于大便滑泻者不宜,故辅以赤石脂之黏腻收涩,自有益无弊也。

    85、花椒、硫黄同用,能大补元阳。可配合四神丸以治五更泻。花椒目配生硫黄,治因凉成水臌者。

    86、椒目、小茴香、威灵仙三药配伍,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利尿也。

    87、核桃仁、柿霜并用。核桃仁性善补肾,柿霜甘凉滑润,甘能益肺气,凉能清肺热,滑能利肺痰,润能滋肺燥。二者同用,肺肾同补,金水相生,宜于肺肾两虚之喘咳,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

    88、续断、菟丝子并用,可代鹿角胶、虎骨胶治骨痿。

    89、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或用参、芪,使补、破之力相匹敌,不但气血不受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又,参、芪得三棱、莪术以流通,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以消瘀血。

    90、乳香、没药、丹参同用,可使肺痈内消。丹参能上达于肺,以宣通脏腑之毒血郁热而消融之。乳香、没药同为疮家要药,故用之则参赞丹参,而痈疮可以内消。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配当归、丹参,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内外疮疡,心腹、肢体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91、山楂配红糖,甘酸相合,治血虚经闭。

    92、山楂、茶叶、红白糖并用,治痢疾初起。

    93、山楂、艾叶配伍,治肠风下血。

    94、山楂、紫草,煎酒调服,治痘疹干黑。

    95、鲜莱菔汁、鲜藕汁并服,善止血,可用于吐衄不止。

    96、半夏配莱菔,仿半夏秫米汤意,通阴阳、和脾胃而安眠。

    97、生麦芽、生鸡内金配伍,升肝降胃。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并可伍山药以培养脏腑之气,以防升之降之而有所损伤。

    98、生麦芽、鲜茅根并用,善达肝木之郁以调气分。

    99、麦芽、茵陈、川楝子三味加入镇肝药中,可防止单服镇肝之品,初用时反觉气血上攻而病情加剧。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其反动之力,而此三味能顺肝木之性,故能引而抑之。

    100、蝉蜕、连翘,表散湿疹之妙药。

    101、蝉蜕与蛇蜕并用,善治周身癞癣瘙痒。

    102、蜈蚣、薄荷、钩藤,入于白虎汤中,治高热惊厥。

    103、防风引以麝香,能深入脏腑以搜风。

    104、地龙辅以虫,可治中风偏枯,肢体痿废。

    105、朱砂、薄荷冰配伍,可扫除毒邪以治心脏之麻痹。而樟脑所升之冰片,有兴奋心脏以除其麻痹之作用。故三者合用,可治霍乱证,六脉皆痹者。

    106、硼砂、儿茶配伍,硼砂性凉而滑,能通利肺窍;儿茶之性凉而涩,能安敛肺叶。

    三、随证用药参考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枣肉、浮小麦、乌梅

    浮肿:

    阳水:麻黄、苏叶

    阴水:附子、肉桂、干姜

    腰以上肿:荆芥、桂枝

    腰以下肿:茯苓、泽舍、防巳

    头痛:

    偏寒:吴茱萸、川芎

    偏热:菊花、桑叶

    偏后脑:羌活、麻黄

    偏两侧:蔓荆子、白芍、白蒺黎、

    偏巅顶:固本、牛膝

    顽固性头痛:白附子、僵蚕全蝎

    头晕:天麻、钩藤

    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子、复盆子、玉竹

    耳呜:胡桃肉、枣肉、金樱子

    鼻塞:苍耳子、辛夷辛夷花2克,苏叶6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茶杯,冲入沸水,辊盖闷泡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可频频饮服,连服15-25日痊愈。

        [功效]散风行血,消炎通鼻。

    口苦: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茯苓

    口渴:

    风热:芦根、葛根

    胃热:石膏、知母

    热毒:元参、生地

    伤阴:石斛、玉竹、花粉

    牙痛:

    肾虚牙痛:骨碎补、细辛、

    风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连

    咽喉肿痛

    实火:牛旁子、山豆根

    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

    咽干:熟地、枣肉、鳖甲

    声嗄

    风寒:麻黄、杏仁、甘草

    风热:蝉衣、胖大海

    肺阴虚:沙参、犁汁

    项强:

    风寒:桂枝、葛根

    风湿:羌活、防风、川芎

    破伤风:南星、吴茱萸、白僵蚕

    肩痛:羌活、独活、姜黄

    四肢疼痛:

    上肢:桂枝、羌活、桑枝、

    下肢:独活、牛膝、续断

    四肢麻木:当归、灵仙、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

    四肢抽搐:蜈蚣、僵蚕、地龙

    膝部肿痛:牛膝、独活

    手指麻胀:丝瓜络、桑寄生

    咳嗽

    风寒:麻黄、苏叶、北杏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半夏、陈皮、川朴

    阴虚:百合、麦冬、川贝

    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

    肺痈:芦根、鱼腥草、桔梗

    久咳:百部、诃子

    喘促

    实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白皮、黄芩、白果

    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补骨脂

    咯血

    外感:邪在肺卫: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元参。火灼:栀子、黄芩、知母。风热:桑叶、芦根、牛蒡子、燥咳:麦冬、天冬、百合。

    内伤: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内伤血络:川复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

    脊骨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寒湿:独活、防风、苍术。

    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补骨脂

    胸痛:虚寒:瓜篓、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

    胸闷:枳壳、藿梗、川朴

    心下硬块:三梭、莪术、青皮

    胁痛:

    胁痛寒热:柴胡、郁金

    久痛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

    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

    留饮:丁力子、大枣

    肝痈:川栋子、合欢皮、白芍

    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版、

    腰痛:肾虚:杜仲、牛膝、续断。外伤:牛膝、乳香、没药

    胃脘痛:寒痛:高良姜、吴茱萸、乌药。热痛:黄连、川栋子。虚痛: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瘀痛:元胡、五灵脂。食痛:麦谷芽、神曲。虫痛:使君子、槟榔、乌梅。

    少腹痛:气滞:青皮、元胡、乌药。肠痈:大黄、丹皮、桃仁。

    小腹痛:蓄血:丹参、桃仁、赤芍。热结膀胱:猪苓、茯苓、泽舍。

    呃逆:虚证:丁香、柿蒂、党参。实证:竹茹、枇杷叶。

    嗳气:厚朴、砂仁、藿香

    吞酸:黄连配吴朱萸、或煅瓦楞子、煅牡蛎。

    恶心:半夏、茯苓、生姜

    呕吐:胃寒:半夏、干姜、吴朱萸、胃热:竹茹、半夏、栀子、黄连、伤食:陈皮、神曲、麦芽、痰浊:半夏、生姜、茯苓、陈皮、反胃:丁香、沉香、半夏

    食欲差:湿浊:半夏、、茯苓、陈皮、中气虚:人参、白术、茯苓、陈皮

    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黄芪、桔梗、湿热下注:香薷、黄连、黄芩、白头翁、肝火偏盛:白术、白芍、防风、陈皮

    大便水泻:白术、茯苓、寒症:煨姜、吴朱萸、补骨脂、热症:旱莲草、百部、湿症:白头翁、秦皮、气虚:黄芪、党参、升麻、滑脱:肉豆蔻、乌梅

    大便秘结:腑实:大黄、川朴、枳实、津枯:肉苁蓉、锁阳、热秘:麻仁、郁李仁、气秘:沉香、槟榔、枳实、虚秘:柏子仁、蜂蜜、冷秘:肉苁蓉、沉香、麻仁

    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便血:槐花、地榆、旱莲草、

    小便短黄:滑石、赤茯苓、通草、小便清长: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

    小便频数:肾虚:益智仁、覆盆子、湿热:车前子、柴胡、茯苓、消渴:上消:天花粉、麦冬、五味子、中消:石斛、葛根、花粉、下消:熟地、山萸肉、五味子

    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杜仲配黄柏

    小便刺痛:热淋:车前子、扁蓄、通草、栀子、血淋:大小蓟、蒲黄、生地、石淋:金钱草、海金沙、琥珀、湿热:茵陈、车前子、通草、阴虚:生地、知母、黄柏、高热:滑石、淡竹叶、通草

    小便不利:肺热:黄芩、芦根、杏仁、脾虚:黄芪、茯苓、猪苓、阳虚:射香、附子、桑螵蛸、阴虚:知母、黄柏、肉桂、

    小便失禁: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夜间多溺: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

    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苇

    怀孕浮肿:白术、茯苓、泽舍、

    怀孕胀闷:砂仁、陈皮、藿梗、

    虚热: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虚热无汗:丹皮、青篙、地骨皮

    掌心热:丹皮、栀子、掌心灼热多汗:鳖甲、地骨皮、乌梅

    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胡黄连

    推荐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图片

    中医内治课程:

    《至简经方网络班》一对一,从辨证到用经方倾囊传授!!!(点击进入)

    中医外治课程:

    《徒手中医》零基础也能徒手治病!!!(一对一传授)(点击进入)

    中医学习导图系列:

    《植入六经辩证----将六经辩证植入你的大脑》电子版思维导图 (点击进入)

    自学中医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导图套装(点击进入)

    阴阳一元治病大法(让复杂的中医回归至一元之道)(点击进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大篇:高手的用药心得精辟!(精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qq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