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浩艺术之“压抑,是如何遗传的”

艺浩艺术之“压抑,是如何遗传的”

作者: 糖糖_4ab3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9:41 被阅读0次

    “压抑,是如何遗传的”:被雪藏5年,这部电影呈现了中国孩子的"驯化史" ...

    檩子:最近朋友圈里常看到转《狗十三》影评。这部电影是近几年青春片里难得的高分作品。我身边不少朋友,看了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识。编剧本人是个80后,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一个平凡又让人熟悉的十三岁女孩李玩,将很多人年少时的无奈和妥协表达出来了。

    今天,也来推荐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写的相关评论。文章里,她发出这样的呼吁:

    希望我们这一代大人,可以试着在生活中释放自我

    也希望我们能允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忠于自己

    非常赞同,这个周末,和大家分享 ...

    电影简介: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周末去电影院看完了《狗十三》,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从头哭到尾。

    这部雪藏了5年,豆瓣评分高达8.4的青春片,呈现了一部中国孩子的成长史。更准确地说,是『驯化史』。

    13岁的李玩是被驯化的对象。从敏感、倔强、有兴趣、开放、心软,到后来的懂事、麻木、忧郁,不过短短几个环节。

    爸爸擅自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为了道歉,选择送狗;

    李玩和狗有了感情后,爷爷弄丢了狗;

    大人们没有帮李玩找狗,用新狗骗她是旧狗;

    好不容易李玩喜欢了新狗,因为弟弟不喜欢,爸爸把狗卖去了狗肉店。

    这个过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没用。

    她难以消化丢狗的悲伤,在爷爷奶奶家常发脾气……

    于是爸爸决定,教训她一顿。

    那晚李玩喝酒消愁回家,一进门,爸爸气势汹汹地拽住她脖子,抡起手掌往她脸上、身上扇过去,让她低头、大声地、一遍遍地和爷爷奶奶说对不起。

    李玩被吓得发抖,喊完“对不起”之后逃到洗手间,看着身上的伤口,一个人哭了好久。

    第二天起床后,她不再为狗哭闹,之后的日子,也变乖了。

    爸爸的暴力很“有效”。

    影片最残忍的一个镜头,是在一次饭局中,爸爸的客户给李玩夹狗肉,全家人盯着她,但没有人出来帮她说一句话,怕得罪客户。

    李玩停顿了几秒,把狗肉塞进嘴里,一口口咀嚼,面无表情地吞了下去。

    她终于“长大”了。

    而这一切的推动者,是她的爸爸。在电影中无数个情节里,他本有其他的选择,例如承认丢狗是大人的错、安抚她、帮她找狗、让她哭出来、不让她吃狗肉……

    但他最后总选了那个最伤人的方式:压抑她!

    直到李玩吃狗肉的那天晚上,他在车里回忆起当年的自己忍不住大哭时,我们才意识到:

    他也是一个被驯化已久的、隐忍的大人。他觉得成人社会就是一步步压抑真实的自我,现在他又让女儿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成长。这就是中国孩子成长史上最吊诡的地方:

    一个被驯化的大人,教一个鲜活的孩子学着隐忍和懂事

    1

    像很多原生家庭的悲剧一样。电影中的爸爸,爱着李玩,也伤害了李玩。因为,一个被驯化的父母的爱,是畸形的。

    他爱她,懂她的兴趣,

    但他更重视其中的利弊。

    他知道李玩喜欢物理,想带她去天文馆看宇宙展览,但一了解到英语是她的分数短板,就不由分说地改了她兴趣小组的志愿;

    他带李玩看展览的那天,本是兴致勃勃,但接到一个电话后,他还是拉着李玩去赴一个教授的饭局,最后错过了展览的时间。

    在爸爸看来,分数和关系,都比兴趣重要得多。

    他爱她,知道她的感受,

    但他更敬畏权威。

    在打完李玩之后,他抱着李玩和她不断地道歉,甚至说得哽咽。

    但在两小时前,为了平复爷爷的情绪,让李玩能服从爷爷和奶奶,他还是选择了动手。因为,爷爷是一整个家的核心权威,不可违抗。

    在面对教授的时候也是一样。他禁止李玩喝酒,却让她在饭局上破例敬酒,只为博教授开心。

    他爱她,体察她的心情,

    但他选择讨好别人。

    他知道李玩爱狗,没有把第二只狗狗卖给狗肉店,而是悄悄把它送到了收容所。

    但在客户夹狗肉给李玩时,他盯着她,眼神复杂。

    他怕李玩吃,代表着她杀死了那个爱狗的自我;

    更怕她不吃,让客户误会自己不给面子。

    他理应站出来保护她,但在客户面前,他选择了忍耐。

    那个眼神,演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和一个父亲形象的崩塌

    他爱她。但在以上这些重要的关头,他没办法。他必须要全面服从权威的父亲,讨好客户和教授,追逐利益。这是他适应社会的方式,也是他对人生的认知。

    他通过伤害李玩的方式,把这种认知,也传递给了李玩。

    2

    我们大部分人,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在聊这个话题时,同事姚姚很有同感。985高校毕业的她,一毕业就“顺风顺水”地进入了银行系统,工作一年月薪过万。但当时的她并不开心。

    除了工作内容不喜欢,更重要的是,领导一直在给她们施压,催着她们多做业务,同事之间尔虞我诈,她常常因为内向,被人挖苦。

    她很郁闷,打电话给家里人,妈妈告诉她:忍一下。

    成人世界哪有什么容易的事情。

    多听领导的话,你还年轻,什么都不懂,要学习。

    银行的工作多好,又体面又有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种腔调,她很熟悉。

    在她被老师误会早恋时,妈妈匆匆赶来,没有问她事实,而是立即向老师哈腰道歉,顺带骂了她一顿,直到老师露出了微笑;

    在她高中学业压力大,抑郁到想要自杀时,妈妈告诉她,人生就是这样辛苦,好好学习,忍一下就过去;

    在她找了一个很契合的对象时,妈妈盘算了一下说:供你读那么多书,最后找了这样一个普通家境的人,亏了......逼着她分了手。

    她最后偷偷换了低薪却喜欢的工作,也在一年后薪酬提升,超越了以前在银行的收入。

    但压抑的人生底色,依旧改不过来。她至今都不敢告诉父母,她把银行如此“体面”的工作换掉,因为那是父母的谈资;

    她找新的对象时,总会下意识试探着对方的家境,但却无法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

    她在公司中习惯性地讨好上级,不敢和上司讨论那些不合理的工作分工.......

    最后,她觉得生命没什么意思,在心理咨询室一遍遍地哭。一次哭着哭着,她突然想起自己父母的日常表情:他们总是皱着眉头 ... 

    对着领导哈腰,对着老师点头送礼;

    紧张地供着房贷,熬着没意思的工作等着退休;

    没有别的爱好,也无法理解她对文字的热情......

    他们也觉得人生辛苦,要不断迎合,也教她这样去做。到最后,她真的体会到,人生辛苦,意义缺失。

    3

    作者艾小羊曾说过:

    我一直觉得父母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对孩子也是一种好的教育。至少你让他发现,人活着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愿意好好努力,好好活着。

    我非常认同。

    真正的成长,是一种自我的释放。只有能释放自我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相信:人生可以过得越来越有开放,越来越有成就感。

    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

    前阵子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因癌症离世,他一生过得非常丰富。

    他拥有2支球队;他电影公司的作品获得艾美奖;他拥有了一个脑科学研究所;他投资飞行公司,用私人飞机把人送上了太空,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他还有一艘潜艇,作出过考古贡献;他热爱野外探险旅游,他还是一个音乐演出家......

    每一项事业,都是他内心的兴趣所在。

    而谈起他微软的创办过程,更是传奇。

    他喜欢从小看各种电子杂志,研究计算机和新产品。某天得到一本杂志的启发,他想出了新的商业契机,于是说服比尔·盖茨辍学,一起建立了公司,命名了“微软”,才有了这家世界级的大公司。

    看了他的自传之后,发现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没。

    他父母是很珍爱自我的人。

    母亲爱书如命,家里地下室堆了很多藏书,古典文学、世界各地的历史、现代小说.......热爱收拾家里的她,连一本国家地理杂志都舍不得丢掉。

    她常和朋友聚会,对生活有激情,到了八十多岁,眼神中仍闪烁着活力。

    父亲热爱爵士乐,园艺。为了家庭生活的稳定,他年轻时放弃了当橄榄球教练,做了个大学图书馆二把手。

    但他没有因为得到铁饭碗而开心,相反,他感到深深的遗憾,认为当教练更加快乐。

    因此,他重复地告诉保罗:长大后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才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对待自我的态度,也贯彻到了日常的教育中。他们认为孩子的自我,也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他曾经喜欢化学,在家里做实验,不小心气体泄漏,差点伤害到地下室的狗狗,父母只是叮嘱了几句,没有再进行阻止;

    他喜欢研究电路,爸爸给他买了机器,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也成了他走向计算机的启蒙;

    有一次,一个同学烧了保罗的数学书。校长坚信是保罗自己烧的,所以叫来了他的母亲,想让母亲也来一起教育孩子。

    结果母亲一到,表情严肃,力挺保罗:“我们家每个人都爱看书,一个爱看书的人不可能去烧书”。

    对保罗父母来讲,人生是一场享受和释放的旅程,所以他们可以理解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去释放自己,过想要的人生。甚至捍卫他们的自我,不被权威所侵蚀。

    如果他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父母破坏掉他的乐趣,告诉他不能不务正业,让他懂点事,努力读书,也许他可以进入常青藤,成为一个华尔街的精英。

    但也许就没有微软,一系列的考古成果、航天成果、电影,更没有他随性而为,充满乐趣的一生。

    4

    王朔在提到女儿教育时,说过,

    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核心,就是忠于自己。而畸形的成长是,父母不仅自我压抑,还教会孩子压抑自己。

    在《狗十三》点映式上,点映过后,有个中学生站起来问:

    为什么李玩要吃狗肉,不想吃就不要吃。要是我,一点不吃!你们可以解释一下吗?

    编剧焦静华告诉他:我希望你永远不理解,这才是对的成长。

    最后,希望我们这一代大人,可以试着在生活中释放自我;也希望我们能允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忠于自己。

    这才是对的成长。

    本文作者:五花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浩艺术之“压抑,是如何遗传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qu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