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么利华
编 / 伏太因
不久前,网红小冉抽脂感染去世,容貌焦虑再次被聚焦。
2020年10月10日,香港针织大王罗定邦的孙女罗贝儿赴韩国整形身亡登上微博热搜。
2012年起,我国每年有5.6万人赴韩整容,失败率以10-15%幅度上升。十年,仅在韩国就毁了20万张脸。
从美得让人心动到美到让人恐怖,从整容、丰胸到为了瘦腿肌肉阻断手术。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如此多的人为了美破坏身体、甚至付出生命。
明明是为了貌美如花,结果却命丧黄泉;明明为了吸引更多视线,结果却以极端的方式获得关注后永久消失。
但凡过了度、事与愿违的事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背后都有着看不见的动力。
也许这和容貌无关了,容貌不过是背锅侠。
那容貌焦虑背的是什么锅,背后深藏着哪些心理动力呢?
01 击垮一代女性的不是外在的容貌,是内在的安全感
还记得“最美卫子夫”的张檬吗?她扮演的古装角色,虽不是最美但让很多观众记住了她,她的可爱、她的灵气。
《苍穹之昂》里,让人一眼惊艳的珍妃。
《美人心计》里,仅凭一个镜头就大火的卫子夫。
有《夏家三千金》里,与唐嫣、戚薇平分秋色的小白花。
却因出演《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时遭遇网友嘲笑“太土”,加上前男友嫌弃她“长得丑”,走上了漫漫整容路。
而这,几乎终结了她的演绎生涯。
带着僵硬的笑容和没有辨识度的五官出现在《我就是演员》中,面对评委老师点评,她崩溃地大哭:
“我活到现在,做过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整容。整容葬送了我的整个演艺生命。”
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如果自己不认同,就会告诉自己:“你说我丑就丑啊。”这又如何能走上整容路?
说到这,也许你看出了端倪。
与其说是整容葬送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葬送了自己。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看来,击垮一代女性的并不是容貌。
也许你不认同这一观点,会说“是舆论对容貌焦虑渲染太多,标准化的网红审美标准太高”。
但,终究对那些来自外在的标准,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看。毕竟没有人威胁你一定要不顾健康和生命安全,来否定自己的容貌和身体。
我想起曾听到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条巷子里住着两个女孩。其中一个女孩,长相蛮好,但因常遭父母打骂自卑胆小;另一个女孩,长得又黑又胖,但父母很宠她,她每天都很开心。
有一天,黑胖的女孩哭丧着脸和爸爸说,有人嘲笑她像个小黑猪。爸爸在她耳边轻声说:千万别告诉别人,你是出生在印度的公主,身形、肤色自然和别人不一样。这是个秘密。
女孩把爸爸慈爱的笑容和温婉的话语牢牢记在心里。
即便长得黑胖,也能活得自信和绽放。
我想多年以后,当面对别人的目光,谁更自信,谁更能抵御容貌焦虑,答案一目了然。
爱美之心人皆有,过了度的对美的追求背后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爱与安全的渴望。
02 让人焦虑的不是容貌,而是内化的客体
一个漂亮女孩,曾经的她,美丽、白晳、高挑。有一阵子没见她,再见她,发现一张奇怪的脸。
刚开始我以为是过敏,后来听说是整容。起初以为是整容过渡期,再后来,看到那张已没有了往日自然、和谐的五官的脸,我知道是整容失败了。
虽然以她的身材加上整容虽失败但却看不到年龄的面庞,岁月的痕迹确实少了许多,但我发现我不敢看她的脸。
我想这个不敢,也许是她的,她不敢面对自己的衰老,不敢面对整容后的自己是否让别人满意。
女孩从小家境优越,妈妈强势、爱面子,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不得而知。女孩时常紧张到无法流畅的表达,将她的成长、内心暴露无遗。
我想,也许她对自己从身材到面容的挑剔,源于早年养育者的挑剔。
当长大,即便脱离了成长环境,内化客体的挑剔、指责,压抑的自己依然如影随形。
经由这样成长的女孩,无论周围的人如何说她不胖不丑,她也不信。因为外貌焦虑映射的,是内化了对自我的不满。
这是一个“所有缺点都被放大镜放大,打开手机的短视频软件都是清一色容貌姣好的网红”的社交时代,各种以身体外表为卖点的营销冲击挑战着人们,让人不自觉地与媒体中的美女、明星的对比中来。
经由对比唤起的焦虑、嫉妒、自卑,也会降低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度。
中青媒做了一个网络调研,近六成女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中,有一个聚光灯效应:就是不经意间把自己的问题无限放大。然而事实上,他人对于我们的关注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
就容貌焦虑的起源学解释,无论是自我挑剔,还是和他人对比,都是在完成和早年养育者的连接,满足着内化客体或他人的需要。
热播网剧《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中的女主,是一个对外貌极端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两小时三十七分钟打扮自己。
我们从镜子的视角,看着她连贯地上了妆又卸了妆,看着她因为自己丑而一边独白,一边痛哭流涕。
她对外形深度焦虑,对整容医院的大夫说了一串整容需求:开眼皮、开眼角、垫山根、丰唇、垫额头、垫下巴......
大夫仔细端详了她的脸后,用三十年的从业经验告诉她,她足够漂亮。
“你是内双,很有特点。鼻子虽然不高,但是挺俏皮的。嘴唇也不薄啊,刚刚好,衬你的脸型。”
她眼中的缺陷,都被大夫说成是恰到好处的特色。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现实中,相比发现美,很多时候人们更擅长发现的是“不美”。
在不断跟风外部的标准时,代价就是迷失自己。
容貌焦虑下,你已无从分清哪个是他人的目光和想法,哪个是自己的。
如带着他人的目光修饰容貌,你会想方设法掩盖缺点,内心是紧张、痛苦、惶恐的,因为你不知道修饰过的面容是否为他人满意,外显出来就会是局促不安的。
而在洒脱、接纳的心态下装扮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是喜悦,绽放出来的是自信,从内到外,呈现着舒展与力量。
当然,我们不是让所有人都以不修边幅为荣;也不是让人失去自知之明,承认自己貌美如花。
而是,我知道我自己不完美,但我仍然爱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
03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美国女孩丽兹,被称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她脸部干瘪,眼球发灰,皮肤蜡黄,一排门牙夸张地暴露在外。
因为先天缺陷,丽兹从小患有脂肪代谢障碍症,身高近160cm的她,体重却不到30公斤,瘦得像一具木乃伊。
她从小在别人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中长大,却从未厌弃过自己。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台下,坐着很多曾经欺凌过她的人;而台上,丽兹用幽默一一化解了别人射来的利剑。
后来,她创建了视频号,出版了自传,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并鼓励人们保持自信。
这个女孩连最普通的样貌都没有,却能够不伪装、不遮掩,坦然而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辣目洋子,一个相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无比自信的女孩。
《演员请就位》里,她惊鸿的演艺赢得了尔冬升百分的评价。
面对网友的言语攻击,她从未被打倒。
就算胖到140斤,她也觉得“这样挺好的”。
她曾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漂亮的女演员一抓一大把,但想找个丑得有特点,自信又搞笑的女人,就我一个。我不美,但仅此一个。绝版了。”
镜头前的她,尽情展现自己的独一无二,毫不退缩。
很多人的外貌焦虑,追逐的是“更好”。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只想瘦一点、鼻子再高一点、眼睛再大一点就好。
那么这“一点”到底是什么?
很有可能,他们自己都是模糊不清的。
只要弥补心里就踏实。又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所以无法停止。
好像小猫追尾巴,总感觉要追上了,但总是差一点儿,而内在的缺憾真实地存在着,于是一直在追逐的路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04 写在最后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的标准是什么?是谁定义了这样的标准?
也许所有刻意的标准都是对美的曲解,是对美的限制和狭隘。
人的魅力的最终来源也并不是美貌。
因为一个人是否美丽,与觉得自己是美丽的人是两回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应该是人有对美的追求,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也会有因为自己自认为的缺憾而自卑的时候。
我们尊重每一个人为了变美而付出的努力,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的美:
究竟是为了取悦别人,获得微博、朋友圈的赞同,为了让身边的人刮目相看;还是让自己体会真正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价值。
这个很重要。
以上。
我们的公众号【心知岛】【壹念说】
网友评论